【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每天早上五、六點,菜市場便開始活絡起來,一直到下午兩三點,攤販才陸續整理休息,可能因為菜市場食物來源充足,所以巷弄間常常可以看見貓咪坐在路邊。接近巷口的空屋,有幾隻剛出生的小貓,拿飼料餵牠們時,還會怯生生的非得等人走遠才探出頭來,一聽到動靜,又一溜煙的鑽回小洞裡躲好。

這裡是延平北路老城區的巷子裡,如同其它台北市內的傳統市場,巷道狹窄僅能讓一台車通行,市場也多是一、二層樓的平房,一樓門面還依稀可見日據時期的建築形式與斑駁的商號。老人家在下午時會坐在路邊聊天喝茶,巷口的廟前也有無人看顧的茶水灘,下面放滿老人家專屬的杯子,一杯茶只要十元,自己投進錢箱。

公共空間活化?

距離市場不遠的台北橋,大樓邊今年已悄悄掛上抗議都市更新的布條,上面寫著拒絕搬遷之類的字眼,同樣在中山大同區這一帶則已經有些房舍被拆除,用鐵皮圍起來準備整地施工。由於這陣子台北市配合國際花卉博覽會,加速都市更新,祭出許多都更優惠方案,讓老社區或閒置空地,紛紛拆除改造,未來原地上可能矗立起新的大樓,而原本的樣子,恐怕將被人遺忘。

閒置空地活化使用有它的好處,以羅斯福路為例,幾乎就有十幾處原本的破舊房屋改為綠地,讓視野突然開闊起來。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表示,路過一塊綠地,當然比路過一處破房子,在心情上要好些,不過整個改建過程中,很多問題當然是隱而不見。然而,羅斯福路上的綠地活化其實是暫時的,或者說是「非現實的」,因為它僅僅提供18個月的時間,之後將替換為建商的容積獎勵。

而一貫的現實是,政府拿容積獎勵讓建商願意進來幫忙做都市更新。台大城鄉所教授王鴻楷指出,目前政府對待都市更新的思維,就是丟進自由市場去做,為了吸引建商願意投資,所以給糖吃,但是要求建商承諾提供固定比例的「開放空間」以獲取容積率的政策施行到現在,只看到層層保安戒護的一丁點綠地,而這種只對內開放的「開放空間」,一般人根本進不去。

都更建商獲利最大

過去韓國首爾清溪川的整治,或者高雄愛河的整治,都被視為都市更新再造的好例子,不過這些整治帶動的附近房價飆漲,相應的利益卻沒有回歸到全部城市居民身上,可以說都市更新的過程中,少數的企業與建商,才是真正獲利的大宗。

台灣在加速都市更新的過程中,許多住戶權益也跟著被犧牲,由於都更面積只需要超過一定比例住戶同意,因此不少不同意的住戶是在多數暴力下被迫屈從,但是老社區的住戶可能同時也是中下階層、或者老弱殘窮等弱勢族群,根本無力往他處遷移,或者購買新建的大樓房屋。

為何不是台北好好「住」?

台北市雖然拚命建高樓、豪宅,但是城市裡的空房率也相對高,住不起的人只能被排擠到外縣市,《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廖桂賢說,這些被排擠的住戶,是城市需要的「勞動力」,卻不具備城市歡迎的「消費力」,每天經由交通運輸工具,被載往城市裡的生產線,為城市提供各種需求,晚上再被送回城市外,日復一日。

看著台北市推出「台北好好看」系列,希望加速推動都市更新,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基金會規劃師黃舒楣忍不住問道,為什麼是台北好好「看」,而不是台北好好「住」?廖桂賢說,早在一百年前芝加哥舉辦萬國博覽會時,就曾經提出城市美化的概念,當時受到相當多的批評,她不解為什麼台北市居然在走人家過去失敗的老路。

政府的功能何在?

都市更新的驅趕作用,背後隱藏了政府對於「住房政策」一直付之闕如的結構性問題。劉可強指出,早年國家雖然有國宅政策,不過國宅仍必須透過購買取得,加上因為國宅地理位置佳,政府也開放住戶自行買賣,因此許多人後來將國宅轉售後再往他處購買。

政府以為這些人可以經由買賣賺錢,代表台灣沒有住宅缺乏的問題,因此後來國宅也少了。近幾年政府不斷販賣國有土地,把政府的財產讓給企業與財團,劉可強感嘆,這是拿下一代資源來換眼前的利益。只是當土地賣完之後,政府還有甚麼可以供給財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