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北投凱達格蘭族遺址「保德宮」因語十信工商有地產權糾紛問題,遭法院判決敗訴,13日進行強制拆遷。但里長鄭國華與數位民眾希望能讓廟方有時間找到地方安置神像後再進行拆遷,雙方一度僵持不下發生肢體衝突。

最後協調完成,部分拆除廟宇建物,其中保德宮所供奉之石刻土地公、番仔王爺等神像、祭具等文化景觀標的物則先移至他處,土地產權持有者十信工傷願意提供20萬搬遷補償。

幾百年前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遷移至大屯山腳下,因為這裡煙霧繚繞,充滿了神祕的氣息,於是人們給了它一個特殊的名字-「Patauw」,意思是「女巫」,相傳此處有女巫居住。而「凱達格蘭北投社」也成了聚落的名字。

為了保存凱達格蘭遺址,台北市文化局指定多項文化景觀,其中包括:保德宮、番仔厝、番仔溝及長老教會北投教堂。保德宮供奉的主神是「池府王爺」,別名「番仔王爺」。專門研究民俗宗教的台北大學碩士林芬郁表示,180年前以沈香雕刻的池府王爺漂流到北投社的頂社,平埔族人便開始祭拜。

日治時期頂社要改建為馬場,因此族人遷移至番仔厝一帶(大業路與豐年路交叉口附近),後來庄民集資興建廟宇,名為保德宮。之後經歷捷運淡水線興建再度遷移,又經過幾次變動,才遷至大業路517巷內的現址,與土地公共同供奉。

但由於這塊土地是附近十信工商的所有地,因此雙方為了產權問題鬧上法院。台北市文化局第二科科長鄧文宗表示,早在2004年法院便以判決廟方敗訴,必須拆屋還地。加上文化局認定廟宇建築本身並沒有歷史價值,因此只將神像、祭祀用具等定文文化景觀標的物。

文化局也曾為這件是協商好多次,但是雙方沒有共識,加上私人產權問題市府無法介入,因此文化局打算幫忙尋覓地點、易地重建。鄧文宗說,本來打算讓廟宇遷往馬路旁的綠地重建,但是因為那是公園用地不能隨便蓋建築,因此沒辦法搬過去,但後續如果廟方有需求文化局也會積極協助。而13日的拆遷工程,文化也到場協助神像等物品的搬遷工作。

當地居民回憶,其實本來廟宇是在靠近大馬路的地方,但因為當時十信工商負責人蔡氏家族要求他們遷往巷內,因此廟宇才遷到現在所在地。居民周江雪表示,因為大家都是種田人、不懂事,所以當時沒有向蔡家要求文書證明,導致今天的土地產權糾紛。

雖然居民曾表達願意租用或購買,但十信工商方面卻堅持不肯,居民無奈的說,當初都只有口頭承諾,偏偏人也過世了,無法證明,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廟方的確站不住腳。

但里長仍希望十信工商方面給廟方多一點時間安排神像去處,等安排好之後再拆遷。雙方堅持不下一度發生肢體衝突,最後在十信代理律師與里長溝通後,決定先將神像移到隔壁,廟宇部分則進行拆除,十信工商同時願意給予20萬的搬遷補償,讓廟方妥善安放神像。

問及文化局為何僅認為神像等物有保存價值,鄧文宗表示,祭拜儀式與祭拜物品相關,但外圍的房舍並非重點,因此沒有保存。但保德宮的流離見證了平埔族的遷移,也是凱達格蘭北投社曾經存在的痕跡,池府王爺與土地公共同祭祀,也是漢人與平埔族文化交流後的結果,一旦搬離,文化與地理的連結將斷裂。

但林芬郁反駁,廟宇不在了,祭祀儀式要如何進行、祭祀工具又要放在哪裡?加上文化局的文資委員中,不少人認定保德宮底下藏有「田心子」遺址,屬於十三行文化晚期,文化局應該積極探查、研究,而非坐視不管。

面對拆除的廟宇,林芬郁感傷的說,文化遺址不只20萬的價格,目前台北市已經沒有平埔族的遺址了,相關單位卻不願好好保存。加上原民會並不承認平埔族,導致這些遺址沒有被重視。她感傷的說,今天不只是土地產權問題,更是國家政策對待文化遺址與原住民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