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九月底1259位學者連署反對國光石化,之後藝文界、宗教界等也相繼表態,但政府仍執意推動,經濟部甚至大手筆在四大報刊登廣告,並印發宣傳手冊給各學校。22日上午學術界再度召開記者會,要求經濟部依照行政程序法,儘速舉辦「行政聽證」和人民直接溝通,並預告11月13日將會一同上街反國光。

由於國光石化預計填海造陸4千公頃,影響範圍高達8千公頃;不但嚴重影響迴游在西海岸近海的中華白海豚,帶來的健康風險更可能導致每人平均減壽23天。學術界不斷呼籲政府深思,卻未獲得正面回應。

經濟部不但花大錢買廣告,強調塑膠產品對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印製石化產業宣導小手冊,為企業做宣傳。而面對經濟部提出「石化產業必要性」的理由,學者則是逐一反駁。

早在記者會前,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以撰文表示,經濟部的政策環評書對於台灣乙烯的產量需求估計,基本上是完全站在台灣未來二十年仍然偏重製造業的經濟模型來推估,但實際上台灣的產業結構早已發生變化,2008年服務業GDP已達73%,而製造業GDP則為25%。

另外經濟部表示,提煉乙稀是為了內需,讓自給率達到100%,但從數據顯示,石化產業製造的乙稀大多出口外銷。石化產業預計產值對GDP比例貢獻超過10%,也被學者戳破,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表示,產值與GDP兩者無法相比,「石化業上、中與下游佔全國GDP不到4%!」

經濟部還認為,沒有國光石化,會讓台塑獨佔油品市場。只是這樣的論點讓與會學者啼笑皆非,學者指出國光石化只不過是另一家私人企業,未來難道不會變成兩大企業聯手壟斷嗎?

雖然經濟部強調台灣的乙稀需求量,但陳吉仲反駁,台灣原油進口率達99.7%,不產油的地方談乙稀自給率相當荒謬。而數據也顯示,這些乙稀需求其實以出口為主。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台灣石化產品主要出口至新興國家,但是這些中下游塑膠產品其實可以透過回收再製的方法取得。

目前台灣的塑膠回收再製,僅有保特瓶回收業者獲得政府補助,但實際上台灣塑膠製品另一大宗──軟性包裝材料卻鮮少受到關注。這些塑膠一旦回收可以製作成許多成品,不論內需或外銷,都有市場。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光是塑膠容器的回收再製,去年便創造了45億元產值,若再加上其它塑料的產值,將會是更大的商機。但是從事塑膠回收再製的黃小姐說,政府只看到「塑膠容器回收再製」那一部份,對於其它的回收業者卻沒有輔導與協助。

黃小姐表示,目前台灣市場內從事塑膠容器回收再製的廠商已被壟斷,只有幾間大廠在做,加上早期政府給予的補助相當多,「他們買一公斤廢棄塑料花多少錢,政府幾乎全額補助。」也因為這樣這些廠商的成本能夠壓得很低,技術或設備上也有改進的能力。

反觀其它塑料的回收再製業者,由於缺乏政府協助,因此多以中小型規模為主,但是因為塑料再製必須經過高溫高壓,難免會有一些臭味和揮發性氣體散溢,加上資本不多,無法改善設備。謝和霖表示,這些氣體可能對呼吸系統或肝臟造成影響,但可藉由改善「空氣污染防治設備」來降低,相較於石化產業整體污染,成本並不高。

黃小姐感嘆得說,一個新的塑膠粒,必須花許多石油,但是回收再製卻不需要,而且經由回收再製的產品也具備外銷各地的潛力。謝和霖也強調,資源耗竭的時代不應該再繼續消耗與生產,而是從已有的東西中創造新產品。政府與其大量補貼,讓少數企業生產乙稀出口外銷;更應該輔導多數廠商進行回收再製,減少對地球的污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