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蘇花公路的坍方意外帶動「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的環評進度,延宕十多年,從「蘇花高」、「蘇花替」到「蘇花改」,卻因梅姬颱風的意外,短短兩次審查後「有條件通過」,過去的爭議彷彿不存在。帶著數千名鄉親北上抗爭的花蓮縣長傅崐萁感謝環評委員體諒後山人辛苦「給大家一條活路」。然而,這條活路能否帶給花東真正的幸福,待時間檢證。

梅姬颱風導致蘇花公路蘇澳到南澳段大坍方,要求「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蘇花改)加速環評的聲音也跟著高漲。環保署1日召開蘇花改第二次初審專案小組會議,引發正反雙方在環評激辯,環保團體希望了解地質現況再動工;花蓮縣長與議員激動表示政府欠花東一條「活路」,要求蘇花改儘快動工。

環評會上,對於「安全」道路的想像各自表述,雖然地質等重要問題仍未解決,審查會議卻在主席主導下有條件通過,公路總局只要針對質疑部分補件,經委員確認後即可提交環評大會審查。為爭議十多年的花東聯外道路問題,留下一個不盡完美個句號。

早在2000年,蘇花高速公路(蘇花高)即環評通過,期間2007年行政院通過「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交通部表明,當地交通運輸應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之後歷經4次環評差異分析、初審會過關,但在2008年4月25日環評大會上卻遭到大逆轉。案子退回交通部,要求釐清是否與上位的綱要計畫衝突,以及是否有興建必要。

之後,公路總局提出5項改善方案,俗稱為「蘇花替」,直到今年9月,公路總局提出目前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預計進行3段道路工程,包括:蘇澳-東澳、南澳-和平,以及和中-大清水,長度分別為9.8公里、20公里、8.6公里,其中20公里需鑽炸開挖隧道。因為鑽炸路段相當多,地質成為爭議重點。

立委田秋堇表示,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曾表示,蘇花公路附近地質相當破碎,公路總局卻只用當年北迴鐵路開通的地質數據。田秋堇說,雪山隧道就是因為沒有進行完整地質調查,原本預計1997年通車,結果工程一度延遲到2007年才正式通車。

田秋堇強調,地質調查經費佔了雪山隧道總經費的1.9%,現在蘇花改卻連1%都不到。她表示:「工程延誤讓投資人無法抓緊投資時機,蘇花改不應重複雪山隧道的錯誤。」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指出,嚴重坍方的蘇澳至南澳路段,過去並未列入高落石頻率路段,卻在大雨發生嚴重意外,可見政府對蘇花公路的地質根本沒有全面掌握。

除了地質可能成為工程未爆彈,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也強調,必須對沿線斷層與水壓做詳盡調查,一旦出現大量湧水問題,會不斷追加工程經費、持續延誤。他質問:「我們還要邊做邊調查嗎?」

各界質疑沒有地質調查報告,工程如何進行?公路總局主任秘書陳茂南回應,蘇花改預計鑽鑿的隧道是沿著舊北迴鐵路來做,已有地質資料,也針對改善路段進行鑽探,地質資料沒有問題。

他表示,環保團體一再強調「鐵路才是最安全的路」,鐵路同樣鑽炸了許多隧道,可見蘇花改沿線地質是相對穩定。不過,中央地調所認為,舊北迴鐵道沿線有多處坍方,部分路段靠海,目前海岸有倒退疑慮,仍須補充調查。

多數環評委員認為,各界所關心的地質問題在報告中調查不全,僅用6頁說明,委員表示:「地質的確是上億年來不變,但我們卻從來沒有了解它。對於未知,我們應該有更謙卑的態度。」

委員強調,雖然讓開發單位補齊資料可能會延後開發時程幾個星期,但至少不會造成外界疑慮,「從中科三期、四期的教訓來看,花點時間補齊資料,在程序上才比較完整。」委員甚至認為,應召開地質專家會議,更詳盡了解地質問題。

委員質疑,施工預計6年時間,施工土方為766萬方,但是這期間的交通調節安排、土方運輸配套措施皆沒有說清楚。報告中表示,提升鐵路運量得要到2014年才能達成,這其中的運輸、載貨和土方運輸該如何因應?

由於蘇花改是為了改善花東聯外交通,畢竟只有單一交通線,民間團體也希望能提供更多元的運輸方案,而不要將花東的聯外全壓在「公路」單一選項,能全面改善鐵路交通。

如果鐵路可加開班次和增加運量達到調節作用,鐵路便可成為與蘇花公路共同協調當地交通量的運輸方式,但改善鐵路運量只被視為施工配套,而非長久的方案。

鐵路為何不能提升運量做為長期方案?鐵路局長吳盟分表示,鐵路並非全天候的交通運輸工具,生鮮物品、醫療物資,不能以鐵路運輸,無法完全代替,對於施工期間的協調,鐵路局承諾儘量做到。至於鐵路為何可協調施工過程的運輸流量,卻無法做為長期交通運輸,鐵路局沒有說清楚。

最重要的地質問題仍未有結果,多數委員都表示應有更詳盡調查後才能作出決定,但主席決定,開發單位提供的調查報告已足夠,委員提出的問題,以補件提到環評大會後審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