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長榮百合小學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的禮納里,預計今年9月正式招生。由於小學屬於部落學校,如何將部落特色融入教學,創造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環境,成為部落與民間團體關注的焦點。2月8日起,城鄉基金會前往當地進行「山林小小學」冬令營,嘗試以部落知識作為教材,讓小朋友更了解自己的文化。

城鄉基金會專員黃舒楣表示,之前基金會與屏東縣政府共同舉辦好幾次座談會,了解各界對於部落小學的想法,許多人都提到了「師資」的問題。從制度面來說,部落耆老不可能成為體制內的教師,但是這些耆老,卻是了解部落文化的人。因此山林小小學特別邀請部落長者擔任講師,透過活動將部落文化交給下一代。

由於多數耆老只會使用族語,而小朋友卻大多不會族語,因此必須搭配翻譯人員共同進行教學。在活動第三天擔任講師的大社部落耆老表示,「其實我們都很愛教,但是不太會講,難得有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可以告訴小朋友很多東西。」來自瑪家鄉三和村的馬秀辛本身就是幼稚園教師,她表示這樣的活動讓熟悉教學方式的人與部落耆老撘配教學,讓小朋友學會原住民就地取材的生活知識。

雖然長榮百合國小確定以公辦公營方式設置,不過馬秀辛也期待禮納里的三個部落可以自辦托育機構。「部落自辦才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如果是送到外面的學校,部落很難介入教學現場。」馬秀辛強調,雖然部落自辦託育在法令上會遭遇一些阻礙,但是那是法令不足並非部落有問題,「應該透過修法保障部落可以成立適合自己的托育機制。」

部落耆老示範月桃編 這次山林小小學的活動設計上,城鄉基金會規劃了編織等傳統技藝課程,由部落的長者教導小朋友如何用月桃來進行編織。「月桃編」是魯凱族傳統的手工藝,將月桃葉砍下後,一層一層撕開的葉莖片必須先曬乾後才能使用。細細長長的月桃葉縱橫交錯,可以編織成各種生活用品,例如:蓆子、杯墊、坐墊和籃子。

雖然月桃編製品在市場上具有銷售的潛力,但是魯凱族卻不太大量製造、販賣。好茶部落族人敏男說,因為這些編織品的「價格」與「價值」之間難以換算,賣貴了怕沒人要;賣少了卻是自己心疼。因此多數人寧願自產自用,頂多多餘的可以送人。

除了編織等靜態課程,另外也邀請魯凱族頭目帶領小朋友體驗傳統的生命儀式「Wa capi」,Wa capi是專屬於男人的祭典,表現出魯凱族對男孩子的重視。每一年在小米豐收的日子裡,部落會選擇一天進行Wa capi。

好茶部落的耆老蔣登貴說,傳統的儀式只有男性可以參加,家中有男孩子參與儀式的家庭,必須帶著豬肉和小米前往。族人會將豬肉以鹽巴調味後,包裹在小米中製作成餅(capi),再以石板烤熟後分食。通過這項儀式,代表小孩正式成為男人,必須遵守相關禁忌,也不能隨便前往女孩子紡織的地方。

儀式過程相當繁複,首先得由頭目或長老選定儀式地點,再以木材生火,之後將石板放在火堆上烤熱。另外將過火的芭蕉葉塗上豬油,將小米與豬肉製成的餅包裹後放在高溫的石板裡悶熟。部落耆老表示,「由於火堆和石版溫度都很高,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因此這個儀式多由部落裡的勇士來執行,也因為部落勇士不畏危險,所以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早期沒水沒電,但是原住民可以就地取材,絕對不會讓自己餓到。」部落耆老說,這些儀式使用的仍然是天然的材料,反映出部落與大自然共生的狀態。雖然好茶部落因為長期安置在隘寮營區,已經許久沒有進行Wa capi,但是魯凱族並沒有因為生活的流離而忘記傳統儀式的價值與內涵。

沒見過capi的小朋友好奇的低頭聞聞它的味道 結束示範教學後,小朋友也學著將小米和豬肉製成capi,並且由芭蕉葉包好後交給蔣登貴幫忙悶烤。最後再由頭目將烤好的capi分給參與活動的人。許多小朋友第一次吃到這樣的食物,臉上露出新奇的表情。

部落耆老表示,難得有機會教導小朋友部落的一些傳統,畢竟老人家和小朋友中間得透過翻譯才能溝通,少了共通的語言,文化傳承就顯的困難。然而,根據原民會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統計顯示,能夠完全聽得懂族語的小孩僅占2.8%;而能夠流利使用族語的只有0.6%。

如何結合部落與學校,創造一個友善族語學習的環境,同時提供部落耆老教導傳統知識的場域,保留台灣族群文化的多元性以及語言庫,恐怕是當前族語教育的最大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