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368.JPG 【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幾片葉子、幾朵花,在部落耆老手中,馬上就能變身成美麗的花環;曬的乾扁的月桃葉,在這群部落老媽媽翻來覆去的撥弄下,瞬間也能成為一個精巧實用的坐墊。由城鄉基金會主辦的「山林小小學」冬令營,同時舉辦工作坊,邀請部落與青年共同討論,擁有好手藝的原住民部落,能否靠這這些傳統技藝發展出屬於部落的商機。

莫拉克風災後,好茶村社區發展協會向文建會申請補助,開設手工珠繡班。為期五個月的專案目前到一個段落,而社區發展協會也正在思考是否進一步將這項手工藝發展成部落產業。

不過目前發展協會卻面臨一些困境,由於部落不熟悉「行銷」,因此不知道如何將產品包裝、推銷到市場上。加上政府補助大部分都是短程的專案,一旦工作坊、手工藝班結束後資金中斷便難以延續。

擔任活動志工的原住民青年恩平表示,許多部落都有成功塑造產業的案例,可能最初只是幾個有興趣的人走在一起,之後又有其他行銷人才加入幫忙,但真正要達到成功,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外界只看到他們的成功,沒有發現他們前面苦了好幾年,但是沒有這些苦,就不可能達到成功。」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助理教授王應棠也指出,政府對於部落產業發展的思維相當短視,以為短期培養就能發展出一項產業,而且將部落丟進市場自行競爭,一旦沒有立即獲得利潤回饋,馬上中斷資金補助,卻沒有考慮一項產業的扶植必須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培育。

部落族人表示,由於原住民保留地的土地無法拿去貸款,「銀行說保留地不值錢,所以原住民想要創業很困難,一定得先靠外面金援。」為了經費,部落必須寫計畫申請專案補助,資金一旦抽離,原有的培力很難延續。

另一方面部落不懂得行銷產品,好茶部落族人表示,「看到台東都蘭部落有清華大學合作幫忙產銷事務,讓整體行銷更系統化,很希望自己的部落也有年輕人回來幫忙。」

族人也認為,一旦要長期發展文創產品,就必須和外面的設計師有交流,否則部落不了解消費者的取向,無法成功打開市場,「這樣別人買你產品只是因為同情,很難延續下去。」如何創造一個產業機會,結合部落手藝與青年,讓部落擁有自己的工作機會,也是族人一直思考著的問題。

同為原住民的青年志工培麟表示,部落開發產業,如果沒有年輕人回來幫忙,將會很難成功,而他們也很希望有機會回到故鄉協助發展。哲豪也說,過去他們想回鄉幫忙,家人還會覺得「你回來幹嘛,部落沒有工作給你做!」但是這群年輕人卻都期盼在外地求學結束後,能夠回鄉貢獻,哲豪說,「年輕人有寫計畫的能力,許多認識的部落青年都會在30歲之後回到故鄉,擔任村長或者成立協會,帶領部落發展。」

除了發展文創產業,原住民部落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色,也同樣具有深度旅遊的潛力。相較於北部海拔地勢較高的原住民部落,能夠種植高山蔬果進行販賣,好茶部落族人敏男表示,南部的部落因為氣溫關係,沒有辦法發展高山蔬果產業,頂多只能自給自足。目前城鄉基金會與當地族人合作,進行舊好茶道路修復工程,敏男表示,未來舊好茶可以朝生態旅遊方向發展。

當原住民部落與貨幣經濟接軌,加上風災導致的耕地消失,部落不得不去思考其他的產業發展機會。傳統的手藝或是部落特色,都可以成為一個部落的賣點,只是如何兼顧市場需求,同時保持部落特色文化,也是部落必須面對的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