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長榮百合國小教師甄選結束,9名教師中有6名是原住民族。意外的讓人高興。

由於長榮百合國小位在禮納里,這個莫拉克颱風過後規劃的原住民重建區,安置了三個不同的部落,國小也就順理成章的定位為原住民國小。不過雖然屏東縣政府嘴巴上說的開明,實際上的校務規劃,卻還是走既成的老路,找了漢人的校長,並且在教師甄選辦法中,設下不少門檻,讓想要回家鄉服務的原住民教師,沒有辦法回來。

教師甄選辦法中規定,只有屏東縣內現職教師可參加甄選,這樣的辦法一部分是為解決屏東縣超額教師的問題。不過超額教師的問題,為什麼得由部落來承擔,屏東縣政府倒是沒有說清楚。只是很明顯的,讓人感覺主管機關不是將作為教育主體的「小孩」放在第一位作考量,而是把解決體制內問題當成要務。

因位甄選辦法處處設限,讓部分部落族人擔心這樣的學校仍走一般國民小學的模式,沒辦法符合原住民對教育的想像。

不過,原住民對教育的想像又是什麼?

記得之前作語言專題時,不少老師提到,強勢的中文教育加上主流社會中建構了一套價值,將中文作為社會流動的武器,其他語言則淪為次等地位,因此不同族群的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只放棄自己的語言。

語言背後搭配了一套觀看事物的方式,讓我們去了解世界。放棄自己的語言,也幾乎是放棄那一套觀看事物的方式,或許因為這樣,不少族人在外面求學、工作、生活,但在回到部落後卻顯得格格不入,或者「不知道我是誰!」

而一般的國民教育,配合的就是以中文為主體的世界觀和思考邏輯,即使在現在有了母語教育,但在台灣考試領導教學的前提下,母語既不列入考試範圍,當然不受重視。雖然客語和原住民語都有認證,但這些認證頂多在某些地方有加分作用,或者可搭配成為母語教學的教師,不過仍停留在「加分」項目,而非「必要」項目。

行之有年的中文教育搭配對其他語言的污名,讓母語成為一個帶著羞恥記號的符號,不只原住民語、台語或客家語的使用也常被認為是低俗。不過後來客語復興作的比較好,而現在政府甚至大力推廣客語認證,還多了客家日可以放假,當然這恐怕不是為了語言保存,而是為了選票(個人猜測啦~~)。

當整個教育和就業都以「中文」為主體在思考時,與族群相關的文化或教育內容,當然就無法被獲得重視。

記得在禮納里時,不少族人強調部落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希望這些東西可以成為教育的一部分,從小培養小孩的認同。不過這種思維難免遭遇一些家長的質疑,擔心小朋有沒有足夠的競爭力,無法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不過「競爭力」這件事情,根本就像一場騙局。結果「既存體制=為小孩好=有競爭力」成為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排拒其他可能性。

當既存的教育制度與競爭力劃上等號時,其他的教育內容就變成一種浪費時間的嘗試,並且遭到教育從業人員質疑,「你們有為小朋友想嗎?」就好像現有的教育體制是把小孩當成主體思考而形成的一樣,不過根本沒有啊!從學校教師為什麼只能限定在屏東縣現職教師這件事來看,現有的體制裡許多作法只是為了解決他們內部搞出來的問題罷了,卻反過來拿小孩的未來當藉口,合理化他們的存在。

如果現有教育體制真的這麼好,教育部應該立即公佈長期追蹤研究報告,告訴民眾在競爭力威脅下成長的孩子,普遍比童年快樂的孩子在未來有更好的成就,甚至幸福美滿終老一生,這樣才能說服每一個嘗試改變既有教育內涵的人。

現存的教育體制恐怕是為了保障它本身的存在,所以才不斷撲天蓋地的製造對競爭力的需求,並且將教育和競爭力掛勾,彼此合理化對方的存在。而至始自終,這套邏輯都沒有說清楚,所謂的競爭力到底是什麼,而台灣的孩子,又為什麼非得和全世界競爭不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