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民生物資連連調漲,個人薪資卻不見增加,教育部長吳清基18日赴立法院報告,公開宣示「物價波動,學雜費這時候不宜調漲。」只是大學學費越來越貴,教育品質卻不見改善,短期學費凍漲,對於學生受教和未來就業不一定有保障。

目前就讀大學的許同學表示,從剛進大學至今,學費已經悄悄漲了4千元,政府每年花3、40億去補貼就學貸款,還不如把錢直接拿去補助學校經費。「否則根本是讓銀行平白賺了利息錢,卻苦了學生!」雖然教育部表明今年不漲學費,但許同學直言,這是因為今年是選舉年才不敢漲學費,否則一樣漲翻天。

加上教育部廣設大學,高等教育學歷貶值,教育部也沒有退場機制,結果學生還是得去追求更高的學歷,換取就業市場上的優勢,變相也得付出更多教育成本。但就業市場不景氣,許同學說,完成高等教育後能否在就業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沒人有把握。

而大學學費增加,對於許多家長而言,更是實際薪資負成長的証明,鐘先生表示,目前物價一直上揚、人民痛苦指數也不斷增加,教育對於一個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如果學費調漲,支出變多,薪資所得等於變少。而許多弱勢家庭的學生或許得犧牲時間去打工賺錢,反過來影響了學習成果。

政府的教育相關支出逐年減少,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指出,過去憲法保障政府預算中教育支出不得少於5%,但現在這條被修掉,加上政府財政出現黑洞,沒錢辦教育。學費調整反映的正是「高等教育投資不足」。

「在現有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如果要調漲學費,至少必須先做好對弱勢家庭的補助。」鄭同僚解釋,許多私立學校學生多來自經濟相對弱勢的家庭,如果將教育成本的重擔交給他們自行吸收,等於是另一種剝削。鄭同僚認為,如果在教育經費有限的前提下,政府應該要將資源放在公立大學上,並且做好對弱勢家庭的補助,而私立大學則交由市場機制去制衡。

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潘欣榮也表示,台灣老愛拿美國大學做比較,但是美國對於州立大學補助相當多,而私立大學雖然學費昂貴,但是學生學費僅占學校支出20%,剩下的經費則由校務基金負責,不像台灣的學校,經費全由學費支撐。加上台灣稅制不公,廣大受薪階級既是稅收的主要供給者,面對政府公共支出不足的狀況下,還得另外自掏腰包支付。

但一個好品質的高等教育,必需要有穩定的經費補助,潘欣榮表示,台灣的學校無法像美國私立大學一般,將校務基金來去轉投資賺錢,因此最好的方式仍是依靠政府。而且站在公義的立場,政府也應該降低高等教育的經濟門檻,讓孩子能夠不因經濟問題,無法獲得好的教育。

「雖然教育部總以『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當成學費調漲的合理藉口,但高等教育培育人才,實際受惠的是整體社會。」潘新榮表示,對個人來說,接受高等教育或許可以找到好一點的工作,但對老闆來說,一個好的人才能讓他獲利更多。「因此人才培養是整體社會受益。」

潘欣榮表示,台灣人才流失已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一個國家需要高等人才,為了培養人才,必然得投入經費在教育方面,「因此更根本的問題是,並須透過稅改、平衡收入,政府才有資源投資在教育方面。」

鄭同僚也認為,人才培養和國家競爭力相關,但政府對於教育的投資不應只著重在高等教育方面,「應該從基礎教育做起。」他表示,基礎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外部性,包括: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等面向,而且越早開啟一個孩子對於學習的熱忱,他未來的成長速度是加乘的提升。但目前的教育制度卻是提早放棄弱勢家庭的小孩。

雖然教育部暫時凍漲大學學費,但鄭同僚認為,這只是單一面向的政策,並沒有看到台灣教育制度整體的問題。而台灣在教育改革上,恐怕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