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塑膠製品佔據海岸線,保麗龍和飲料罐充斥在海岸邊,根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去年進行的國際淨灘行動統計,12.68公里的海灘上共有30304個廢棄物中,塑膠袋就佔了總垃圾量的2成,平均每1.5公尺的海岸線,就會發現一個塑膠袋。

另外塑膠飲料罐和瓶蓋則分別有7.34%和9.8%,浮標與浮筒則佔了13.9%。這些無法分解的垃圾,不僅可能隨著潮汐四處漂流,遭海洋生物誤食;更因為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中,將釋出有毒物質污染海域。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分析,淨灘行動中較少發現保特瓶,但確有大量的瓶蓋出現,這是因為「保特瓶才有回收價值,而多餘的瓶蓋則被隨意丟棄。」

除了塑膠製品,廢棄漁具也是淨灘活動中常常發現的廢棄物,這些幽靈漁具,可能纏繞在珊瑚礁或者海洋生物身上,導致它們的死亡。張泰迪指出,遠洋較大型的漁具通常比較容易回收,但是近海漁業使用的漁具較小,常常隨著海流或颱風就落入海中,之前澎湖縣政府積極推動漁具回收處理,不過中央主管機關卻沒有明確的法令規定。

長期推動海灘監測活動的台南社大海灘廢棄物監測社社長戴雅婷表示,台南沿海養殖業者,使用大型保麗龍製作漂浮蚵架,這些保麗龍可能在蚵仔收成後被隨意棄置,每次颱風過後就漂入海中,嚴重影響海洋生態。

雖然台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中明訂,「養殖漁業人於淺海養殖牡蠣採收完成時,應將所有養殖蚵棚、浮具及廢棄物,全數攜回、置於申請之指定地點」,但因為沒有相關罰責,加上這些器具價格便宜,所以地方養殖業者回收的意願並不高。

另外戴雅婷也表示,每年淨灘行動,都可以發現許多棄置的塑膠飲料杯,因此之前在民間團體積極倡議下,台南市長也公開表示將禁用塑膠杯。「但後來在議員與業者的壓力下暫緩執行。」戴雅婷感嘆,雖然當時業者強調只要加強回收,塑膠杯就不會成為垃圾,不過地方上並沒有積極進行回收行動。

一次性的塑膠製品不僅導致環境污染,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林金保指出,市面上的塑膠製品共有7種分類,一般常見的塑膠杯和保特瓶多是1號塑膠,這些塑膠在攝氏40度時將會分解有毒物質,隨著飲料被消費者喝下肚。而7號塑膠近年發現含有雙酚A,將會致癌或導致畸胎。

甚至購買飲料時附贈的彩色吸管,上頭的工業染料都含有鉛和鎘。林金保建議,消費者應儘量使用金屬製造的環保杯,不但減少一次性垃圾,還可以避免有毒物質進入人體。

對於環保署5月1日起正式上路的「一次用飲料杯」源頭減量公告,民間團體表示樂見環保署願意鼓勵民眾自行攜帶環保杯,同時要求業者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提供優惠鼓勵民眾自行攜帶環保杯,讓塑膠杯的用量可從源頭減量。戴雅婷說,「我們也要呼籲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改變生活習慣,一起愛地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