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對於海洋資源卻不夠關心,導致漁業資源越來越枯竭。今年的「國際海洋日」,荒野保護協會以「點燃海洋新希望」為主題,推出海洋相關紀錄片,並準備針對台灣海洋食材製作履歷,讓民眾了解這些平常食用的東西,究竟來自哪裡,與海洋又有什麼關聯。

8日荒野保護協會召開海洋日系列活動啟動記者會,除了將從6月起進行海洋紀錄片巡迴影展,也將在11日邀請海洋相關部會首長共同討論保育工作和立法等議題。

台灣是世界上鯊魚捕撈數量第四大的國家,同時也是食用鯊魚最多的地方。這些鯊魚被製成各種商品,供消費者食用。但滿足為了人類的口腹之慾,卻也犧牲了海洋生物生存的機會。根據統計,光是太平洋區域每年就有100萬條鯊魚遭到殺害,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也指出111種鯊魚面臨絕種。

以華人婚宴中常出現的魚翅為例,漁民切下鯊魚身上的魚鰭和魚尾,再將血淋淋的鯊魚丟入海中,被切下魚鰭的鯊魚無法游泳,只能在牠熟悉的海中等待死亡。因此荒野保護協會也呼籲,結婚旺季即將來臨,新人在孕育下一代的時候,也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力,拒絕使用魚翅做為婚宴菜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鯊魚的壽命很長,而且生育頻率不高,換句話說,鯊魚的族群補充速率慢,一但族群數量出現危機,需要較長時間來修復。另外鯊魚是海洋生態中最高層級的獵食者,鯊魚的消失,將會嚴重影響整個生態系的平衡。陳昭倫強調,「海洋是生命的起點,保護海洋就是保護生命。」

過去台灣沿海有豐富的魚業資源,但是在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的雙重夾攻下,沿海漁獲越來越少。陳昭倫指出,也因為台灣近海漁獲越來越少,漁船只能去其他地方捕漁,結果台灣75%到80%的大型魚獲都來自其他地方。加上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許多國際漁業組織無法監督台灣遠洋漁船,導致台灣許多船隊在公海上有洗魚或偷魚的問題,導致過度捕撈更加嚴重。

雖然海巡署針對保育魚類違法捕撈進行稽查,一旦發現漁船上有保育的鯨鯊、大白鯊或象鯊都會直接懲處,但是仍無法全面禁止。為加強漁民對保育類魚種的重視,海巡署企劃處處長黃肇嘉表示,海巡署也和漁業署合作,進行漁民教育。另外海巡署也積極推動「海洋委員會」的成立,期待在海洋資源保育、海洋教育方面更進一步。

只是關乎海洋資源保育的漁業署,卻沒有現身8日的記者會,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表示,雖然他們事先有邀請漁業署,但漁業署並沒有出席。談及漁業署對於海洋保育的態度,周東漢感嘆,民間團體極力推動「海岸法」,希望能夠劃設保護區以保護沿海棲地,達到海洋資源永續,但漁業署卻認為保護區將損及漁民權益,因此和民間團體持相反立場。周東漢強調,保護區的概念是「有限利用」,並不會傷害漁民經濟利益,而漁業署無法和民間團體溝通,也讓民間團體感到遺憾。

由於目前市面上的海鮮產品除了養殖海產有產地認證以外,其他產品消費者都無法得知來自何方,因此荒野保護協會也發起「愛鯊行動」,與中研院合作進行DNA認證,預計走訪台灣各地進行鯊魚樣本檢驗,了解這些產品的來源,以及鯊魚品種和海洋的關係。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保育專員林愛龍表示,希望民眾能夠參與這項活動,寫下他們購買鯊漁產品的時間、地點,將樣本寄給荒野保護協會。明年的海洋日,荒野保護協會將會公佈檢驗結果,讓消費者了解自己餐桌上的食物,與整個生態系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