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塑化劑事件越演越烈,就連抗生素、甜點也都相繼淪陷,不肖廠商維法使用塑化劑,導致下游廠商跟著受害,商品信譽遭到嚴重打擊。立委田秋堇9日召開記者會,要求加強源頭管制,杜絕有毒物質維法使用的可能,也保障消費者和下游廠商的權益。

在宜蘭地區擺攤賣冷飲的黃先生表示,過去炎炎夏日天大約會有上千元的營收,但是塑化劑事件讓生意受到嚴重打擊,一天賺不到50元,黃先生感嘆,夏季結束緊接著就是小朋友要註冊的新學期,照這種生意情形,能不能有錢過生活都很難說。

塑化劑事件凸顯台灣在毒性物質源頭管制上過於鬆散,台大職醫所教授吳焜裕表示,由於環保署毒管處專業人才不足,因此對於毒性化學物質無法有效控管。而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也指出,台灣只把對人體有危害的物質進行列管,但是在歐洲卻是只要動物實驗後發覺有影響的通通列管,結果毒化物上千種,台灣只管271種。

謝和霖指出,環保署將毒化物分為四類列管,其中一到三類不論是使用、販賣、儲存或廢棄都必須申報,而第四類毒化物在生產、使用上,只需一年向環保署報備一次。雖然前三類管制較嚴格,但是只要有使用,就有造成污染的可能,「因為我們的管制做的並不好。」

雖然環保署已打算將塑化劑列為1、2類毒化物,之後將召開公聽會並進行部會協商,加強對塑化劑的管制,不過謝和霖認為,這只是減少濫用情況,但能否杜絕毒化物對人體與環境的傷害,還有賴環保署能加強稽查與控管。

對此環保署毒管處處長林建輝感嘆,由於毒管處人力稀少,一年經費也只有一千多萬,實在很難徹底執行毒化物管制,只能挑要緊的先管,他也期待組織改造後可以爭取更多經費和專業人才。

另外林建輝表示,環保署比照歐盟REACH對於DEHP、DBP和BBP等三種塑化劑的管制方式,已開始著手辦理將包括DEHP、DBP等7種塑化劑增列為1、2毒化物,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也表示,修改程序將會在1至3個月內完成,而過去第四類毒化物僅一年報備一次,現在也改為一個月報備一次。

雖然提高了塑化劑管制層級,但民眾仍有誤食塑化劑的風險。田秋堇指出,PVC材質的保鮮膜,只要包覆含有油脂的食材,就會融出塑化劑。謝和霖也表示,就算使用不會融出塑化劑的PE塑膠材質,但是在回收再製過程中可能因為遭到PVC的污染,結果再製產品摻進PVC就有融出塑化劑的問題。

對於高污染、且有融出塑化劑風險的PVC塑膠容器,林建輝表示,「這些高毒性產品假如有替代品,就應該立即限用。」他強調,即使替代品成本較高,但和民眾健康相比,仍應該選擇較好的產品。只是業者反彈壓力大,讓毒管處在推行法令上也面臨相當的困境,毒管處也提醒民眾,儘量減少使用塑膠容器的機會,才能保障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