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0308Ellis01a.jpg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黑鮪魚捕捉季即將進入尾聲,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也在10日落幕。不過根據漁業署統計,今年黑鮪魚捕獲量至5日為止僅有923尾,是歷年新低。而東港漁會方面也表示,今年僅捕獲704尾,相較去年少了近300尾。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黑鮪魚捕獲量逐年下降是可以預測的狀況,「過去我們已為黑鮪魚不會枯竭,實際上牠們根本無法承受人類的大量捕捉。」

每年的4月至7月初是台灣的黑鮪魚捕撈季節,不過黑鮪魚的捕獲量已從前年的3200尾下降至今年的923尾,總重量也只有230公噸,每公斤價格因為數量減少,從原本的平均3、4百元飆升到8百多元。

對此陳昭倫表示,黑鮪魚數量逐年下降,早是可以預見的情狀,因為黑鮪魚的生長時間很慢,因此一但被捕捉,將很難補充數量。陳昭倫說,台灣不斷推崇黑鮪魚的習慣也必須改變,黑鮪魚是一種野生動物,人類卻把牠當食物。過去大家以為黑鮪魚取之不盡,但牠就如老虎、鯊魚等大型野生動物一樣,經不起人類過度捕捉。

「這些大型獵食類動物,位於食物鏈的做頂端,控制了中、下層生物的數量。」陳昭倫表示,假使黑鮪魚等生物消失,中、下層的物種數量將會急遽增加,例如近年常有水母大量出現的新聞,都是黑鮪魚等生物數量下降導致的結果。「以美國西海岸為例,因為過度捕撈,導致海中藻類過大量生長,海洋氧氣量下降,結果任何生物經過都因缺氧而死。」

過度捕撈除了破壞生態系的平衡,這些做為食物的大型魚類,體內累積的重金屬或其他毒素,也跟著被人類吃下肚。陳昭倫表示,這些大型魚類或深海魚類,因為生長的時間很久,因此體內累積的重金屬都很高,尤其是汞和戴奧辛的含量,因此不少毒物科的醫師都會建議孕婦在懷孕初期少吃大型及深海物種。

雖然過度捕撈情況嚴重,但管理海洋資源的漁業署,卻不管保育工作,陳昭倫表示,漁業署一直以來都說他們只管漁民福利,不管海洋保育,即使劃設一些保育區,也是為了讓漁民捕魚而非復育。

長期關心海洋資源議題的綠色和平台灣分會海洋項目主任高于棻表示,鮪魚過度捕撈情況相當嚴重,黑鮪魚只是其中一種。國際自然保育聯盟7月8日公佈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台灣常捕獲的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等,都已屬瀕危物種。家上台灣的遠洋漁船數量龐大,對於海洋資源有重要的影響。

「但是漁業署在海洋資源保育上,都只是被動的跟著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的措施,而沒有主動的管制。」高于棻指出,目前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只有針對黃鰭鮪在捕撈上進行配額管制,而台灣漁船也持續捕撈其他鮪魚。對於管理漁業資源的單位如此被動,陳昭倫感慨,好在近年民眾保育意識逐漸抬頭,逐漸願意主動拒食這些大型魚類,但政府機關的保育政策宛若牛步,要做到保育,恐怕只能從教育民眾著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