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收割2.jpg

農民站在水裡割稻。圖片來源:貢寮‧水梯‧田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以前,這座山和後面那座山,全都是梯田,但是因為人口外流,耕作的人變少了,田也跟著休耕、廢耕。」前貢寮國小教師林紋翠指著山頭比劃,放眼所及,幾乎只剩蔓生雜草,不見水梯田蹤影,只剩零星幾塊,還有耕作痕跡。

過去沿著坪林石碇山區一路到東北角一帶,曾是生產水稻及茭白筍的水梯田大本營但現在只剩下分佈在北海岸大屯山系北側的三芝石門一帶,以及雪山山脈北端的貢寮雙溪坪林山區的少數水梯田。加上年輕人口外出工作,留在故鄉種田的,幾乎只剩老年人口。

在日本,這些位於山間的社區,被稱為「里山」(Satoyama),因為橫跨了山區與平原,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加上水稻田創造了濕地生態,使的里山城為各種生物的棲地。為保留里山擁有的生物多樣型,延伸出「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反思如何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達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讓生態與設會經濟層面能夠和平共存。

而日本也出現根據里山倡議來實踐的社區。早在1955年日本兵庫縣東北,毗鄰京都府的豐岡市居民自發性發起保育「東方白鸛」運動,除了透過人工培育之外,當地居民也驚覺,只有塑造適合東方白鸛生活的生物多樣性場域,才能真正將牠們保存下來。

因此豐岡市民改變耕作方式,降低農藥使用量,重建完整的食物鏈,讓環境中的生物依自己的天性達到數量的平衡。2005年豐岡舉辦野放典禮,讓過去差點絕種的東方白鸛重回野外翱翔,而以東方白鸛為品牌的農產品也獲得市場支持。

回到台灣,水田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淡水濕地,其中位於海拔100公尺以上,或者坡度高達5%以上的水田,稱為水梯田。水梯田的田埂高達2、30公分,能夠蓄積水量,同時讓水份下滲,涵養地下水。加上田梗阻檔,因此即使有暴雨來襲,也能發揮防洪的效果。淡水濕地加上山陸交界,讓水梯田擁有相當多樣的生態,但由於農業凋零,這些水梯田逐漸荒廢,而其上的生物也跟著消失。

2年前林務局提出「劣化棲地加強管理與生態復育計畫」,其中也針對全台水梯田復育展開行動。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慶華表示,為了進行復育,林務局首先選定3個示範點,包括東北角貢寮山區、金山八煙聚落和花蓮豐濱鄉的港口部落。其中貢寮水梯田擁有100多年歷史,加上社區相對封閉,仍保有純樸的農耕文化,相當符合里山倡議的精神內涵。

mk10005水梯田的生命力.jpg 

一階一階的水稻田,曾經鋪滿東北角的山間。圖片來源:貢寮‧水‧梯田

「今年2月林務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前往貢寮山區尋找有意願已無毒方式栽種的農民。」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表示,透過溝通,今年共有8戶農民願意以無毒方式續耕或復耕,另外3戶農家願意出借土地,讓林務局嘗試水梯田復育行動。這小小小的16分農地,正式展開里山倡議在地化的工作。

「由於不使用除草劑,因此農夫必須彎著腰,用手工方式去『挲草』,將雜草揉進土壤中,為稻穀提供足夠的養分。」方韻如說,這項工作相當疲累,僅僅只作了2天,也讓腰酸背痛了好一陣。但高齡7、80歲了農夫,依然彎著腰慢慢的「挲草」。

為了鼓勵更多人回鄉種田,林務局與台北大學進行政策研究,提出生態勞務補償的概念,提供工資給願意回來協助農務的人,「今年第一次嘗試,我們經過換算後,提供3天工資、6千元作為生態勞務補償。」林慶華說,不過因為生態勞務補償還在發想階段,後續還有改進空間。

由於當地農民年紀都大,一戶農家可以負擔的田地面積頂多4分地,這樣的規模無法進行大量生產,而沒有作出成績前,也很難讓年輕人回流。林紋翠說,「今年我們希望塑造讓年輕人願意回來的生產模式,不過這裡的生產成本實在太高,因此我們也有思考,是否比照日本讓企業進行認養。」

人力來源成為水梯田復育行動第一項阻礙,寮國小校長陳學添感慨,過去依靠平溪等地方的煤礦場,還能讓東北角地區的居民有工作機會,但礦場沒落後,工作機會減少,加上濱海公路開通後,年輕人往都市移動更加容易,也加速了人口外流的嚴重性。「現在在貢寮如果不是務農,就只有零工或是到核四廠工作。」

今年43歲的楊振鑫,8年前因父親生病,因此帶著妻子小孩回到貢寮接手家中田產,春天種小黃瓜、冬天種高麗菜,2月人禾基金會到當地與農戶商量無毒農耕時,揚振鑫感覺這樣的耕作方式很好,希望林務局的計畫能夠留在貢寮,因此毅然投入參與,除了耕作自己的田,他也幫忙耕種其他農戶的田地。但他也坦言,目前的生產規模尚不足以吸引年輕人回流。

楊振鑫說,改以無毒方式耕作後,環境的確改善許多,連食蟹獴等動物都回來了,白天楊振鑫在田裡工作時,兩個小孩就蹲在田埂旁抓青蛙,晚上則是抓螢火蟲。過去幾乎絕跡的黃腹細蟌,現在都能在水梯田裡發現蹤影。

復育水梯田除了需要人力投入,也需要產銷合作,協助農民將產品賣出。林務局這次也和「海山餅店」合作,以市價2倍的價錢保證收購方式農民生產的稻米,推出「和禾米香」。希望透過市場的支持,讓更大面積的水稻田頭入復育的行列。

黃昏的霧氣逐漸壟罩山區,協助耕作的水牛靜靜的站在收割後只剩田埂的水田間,緩慢咀嚼口中的食物,白鷺鷥矗立在牛背上,左顧右盼,形成一幅寧靜安詳的田園風景畫。只是剛起頭的水梯田復育計畫,能否凝聚社區意識、透過產銷合作增加農戶收入,並且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協助農作,成為林務局及當地居民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

mkIMG_2681.jpg 

雲霧繚繞的水梯田。圖片來源:貢寮‧水‧梯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