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期後,緬甸學校全部公有化,一直到近幾年,才慢慢放鬆規定。去年底中國總理溫家寶訪緬前,緬甸正式開放教育政策。而原本是緬甸華語教育薈萃的緬南地區,因為排華事件的影響,加速華人融入緬甸社會,導致華語教育沒落;但相反的在緬北地區,不少學校在宗教的包裝下,默默支撐了40年。

在我所到的曼德勒城裡,光是華語學校就有五種系統,包括以高級私立學校為主打的昌華和新世紀,以及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所支撐的福慶,還有我主要走訪的明德文教會的曼德勒分校,以及當地最大的孔教學校(原稱如來寺學校)。

明德文教會的第一所學校在腊戌,1968年成立,當時稱為五戒學校,後來陸續在緬甸各地設立分校,目前共有23所,學生總人數1萬1千人上下。明德文教會在2006年成立,系統性的管理校務。

明德曼德勒分校旁的佛堂,供奉的是彌勒佛,問了之後才知道,他們信奉的是彌勒大道,算是一貫道的分支流派,總壇在台灣的新竹峨眉。彌勒大道的創始人是王德好,他是服侍一貫道第十八代祖張天然第三位夫人──孫慧明的弟子,孫慧明過世後由他繼承。

一貫道供奉三十多位仙佛,另外還有五教聖人,也就是道教、儒教、基督教、回教和佛教的五位始祖。或許是因為包山包海,因此與我訪談的人,不斷強調他們敞開大門,只要信了就是入道,甚麼宗教派別的人都可以到他們的佛堂和學校,沒有分別。

除了在曼德勒有學校,鄰近的避暑勝地眉苗,則有明德文教會的佛堂──天然宮,內部設有養老院,提供老人服務。待在緬甸的期間,也在天然宮遇見緬甸彌勒大道的掌門人劉炳宏,也是一手創立明德的人。年過90的劉炳宏之前因為中風而前往台灣就醫,之後才回到眉苗休養。明德的人說,劉炳宏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到中國,因為他在1950年時,就因中國社會動盪而離開,後來一直沒能回去。不能回去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一貫道的身分。

一貫道的禮節以繁複出名,不但要九叩首,入教時則有傳三寶儀式,所謂三寶便是:點玄關、合同與口訣。點玄關源於元朝的全真道,也就是金庸神鵰俠侶中,住在小龍女隔壁的那個教派。合同與口訣是入道時密傳的儀式,外人不得觀看,一直到傳完口訣,由師傅賜法號後,入道儀式就算完成。

聽明德的人說,當年孫慧明離開中國逃到香港,正好緬甸這裡一貫道的人前往香港,結果兩人在一間素菜館相認,之後緬甸的一貫道便和孫慧明的夫人派接上,後來也隨著王德好而改為彌勒大道。不過緬甸的明德在行事上與台灣的彌勒大道不盡相同,當時劉炳宏認為要從教育著手,以教育為工具達到傳教目的(他是沒這麼說,但我想意思應該相去不遠),不過台灣這邊似乎覺得傳道就傳道,為什麼跑去搞教育,有點偏離主業的感覺。

總之緬甸的彌勒大道在緬甸盡力興學,後來又弄了明德文教會,而文教會與彌勒大道中的人多半交叉持股。

回到教育議題上,明德文教會的學校,這麼多年來都使用了台灣的教材,將國立編譯館複印再複印,更早一點的1950年代,課本還有建中版和香港的大公版。有趣的是,當時在緬華校中分為左派和右派,左派學校不使用建中版,而香港的大公版因為較中立,因此許多學校選用。

隨著中國與緬甸交往關係越來越深,中國方面也積極向緬甸華人招手,在緬甸設立的福慶學校,和中國方面達成合作協議,畢業生可以前往中國念大學。而明德方面則在2009年開始採用中國的教材。

改用教材是否引起爭論,這一點我訪問的明德的人都否認,他們一致表示這是大勢所趨,大家都認同,也沒甚麼問題。不過同樣的問題,協助採購教材的人卻有不同的答案,他說,改教材時,明德頂了很大的壓力,不過詳情如何,就沒有細講。而另一位老師則說,因為校方高層本身與中國有商業往來。改用教材的深層原因,或許就在這裡。

另一方面明德文教會的人在中國的活動也逐漸頻繁,也許是在試水溫,看看中國對於他們這種身分背景比較複雜的人,能夠開放到甚麼程度,也為劉炳宏回中國鋪路。

撇開這些糾葛複雜的劇情,緬甸華校的確經營困難、資源不足,除了課本老舊以外,校舍也相當簡陋,加上多數華校都是義務性質教育,僅收取幾千緬幣的學費(我到緬甸時,一美金和8百緬幣),既沒有正規師資培育,當然也不會有甚麼教案規劃,裡面的老師多半是畢業生,而當年自己的老師怎麼教學生,他們就跟著教會下一代。因此能有跟的上時代的新教材,對於學校有很大的幫助。

只是我有點擔心,不同拼音系統的教材,是否改變了這些學生腦海中世界排列組合的方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