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9259628.JPG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物資缺乏、教材老舊,是緬甸華語學校40年來的狀況,不過這樣的困境在這幾年起了變化。除了有台灣的志工團前往當地協助師資培育,中國方面則透過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簡稱國僑辦)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等半官方組織,提供師資培育的機會,或者派遣華語教師到當地華校協助教學,加上緬北地區與中國的生意往來頻繁,學習簡體字,反而多了實用的價值。

「目前曼德勒共有5所華語學校,其中的『福慶學校』就是仿效中國體制而設的學校。」曼德勒明德學校董事長陳春林表示,由於中國的華語學校承認福慶的學歷,因此福慶的畢業生到中國唸書相當容易。也因為和中國生意往來頻繁,許多緬甸人紛紛學起華文,希望培養進軍華人市場的工具。

2009年,緬甸其中一支華語學校系統──明德文教會也開始逐步採用中國教材,2010年國小部開始試用。教材選購上,先向中國的書商購買後,在由國家漢辦的老師評估,是否適用在緬甸華人學生身上,並為緬甸華語學校設計教學進度。

大力促成明德文教會採用中國教材的曼德勒明德學校副校長番偉惠說,由於台灣教材已經相當老舊,課本內容不符現狀,加上中國使用「漢語拼音」,比起注音符號容易學習,也比較能和國際接軌,因此才考慮轉換教材。

至於將使用了幾十年的台灣教材改為中國簡體字教材,是否在校內有不同意見?番偉惠和陳春林均表示,校方完全認同這樣的決定,「畢竟是時勢所趨。」而且教材並非一夕之間全部轉換,「國中部就是中國與台灣教材並用,讓學生逐步適應。」因此並沒有引起反彈。

而教師方面,由於尚不適應新教材,因此國家漢辦特地從雲南的華語推廣學校派遣一名華語教師到當地協助使用新教材,2011年的夏天,也由國家漢辦主導,帶領明德文教會體系底下66名華語教師前往中國進行師資培訓。

不過協助運送中國教材到緬甸的工作人員卻透露,當初轉換教材時,校方其實頂了極大的壓力,而其他教師則表示,學校決定轉換教材,其實是因為校方高層與中國方面商務往來越來越頻繁。改用中國教材,另一方面也能和中國的半官方組織打好關係。

中國做為國際上投資緬甸最多的國家,兩國關係密切不言而喻。緬甸對中國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鄰國,更是一個具有軍事戰略意義的夥伴,近年中國規劃穿越緬甸境內的中緬油氣管,確保了中國的能源供應多元化,不受單一路徑影響。中緬之間的互動,隨著中國在緬甸境內投資項目越來越多,也顯得更加微妙。

緬甸從排華事件以來,一直都禁止私人興學,補習班人數不得超過19人,華語學校雖然透過包裝在宗教名義下突破這項禁令,但緬甸官方也並非完全不知情,從官方的立場,中國不能支持緬甸華校,否則等於與緬甸官方唱反調,也可能影響兩國的關係;但另一方面,中國又想對海外華人進行統戰,因此依靠半官方組織輸送資源。而夾在這種晦澀的權力運作底下的華語學校,反而成為受惠者。

相較中國在正式與非正式的管道中,拉攏與緬甸的關係,台灣因為與緬甸並無邦交,因此無法給與大規模的協助,例如台灣無法派遣華語教師前往緬甸駐點,因為台灣人前往緬甸只能辦理短期旅遊簽證,而無法申請工作簽證。但中國方面,國家漢辦則可以派遣華語教師在緬甸進行一年的海外協助。

招生方面,國僑辦擁有3所大學,可以自行與緬甸華語學校進行學歷認證,但台灣的僑委會,必須與教育部協商開放海外招生名額,讓華僑學生能透過海外聯招到台灣念書。由於台灣種種制度條件上的限制,再加上經濟層面中國釋出強大的拉力,都成為緬甸華人語言教育轉向的原因。而緬甸華語教育的轉向,或許昭示了中國崛起後的東南亞政治經濟風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