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十萬年後你們的時代,是否像我們一樣,這麼依靠電力。」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的開頭,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核你到永遠」是丹麥導演麥克‧麥迪遜(Michael Madsen)的作品,以芬蘭核廢料最終儲存廠──安克羅(Onkalo)為主軸,討論文明底下產生的核廢料究竟該如何處置等問題。

安克羅是一個長達3英里的地下核廢料儲存廠,預計2020年完工,2100年可將芬蘭境內的高階核廢料轉移儲存完畢,這個工程預支了芬蘭30年的稅收,打算將核電廠所產生的高階核廢料,儲藏在地底10萬年。

當初核能專家選擇地下儲存方式,是基於地表上的情況難以掌控,一旦發生戰爭,難以保證能讓核廢料繼續存放在穩定的環境裡,因此芬蘭選擇將核廢料放在古老穩固的岩盤中,封存十萬年。科學家期待,封存完畢後,可以讓這個地方被遺忘,直到地底下核廢料中的放射物質經過好幾次半衰期後,能夠降低對環境與人體的傷害。

綜觀人類現有歷史,與十萬年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因此這個打算建造堪用十萬年建築的計畫,稱得上是一項創舉,因此引發了麥迪遜的好奇。由於負責建造的是一間私人企業,麥迪遜透過長期努力才取得對方信任,讓他進入正在施工中的隧道拍攝。

十萬年的核廢料儲存計畫,本身存在著矛盾,由於當代的人類無法預料十萬年後的地球,因此也無法預防十萬年後的人類因為好奇而無意間挖開安克羅,導致內部的輻射外洩。深埋地底的核廢料儲存計畫,究竟是不是為後代留下一個危機,就連科學家們也無法肯定。

記錄片中核能相關的科學家們表示,為了防止人類挖掘,他們曾想過立下一塊石碑,寫上警告文字。但當代的文字如何被十萬年後的人類理解,也成了另一個難題。「我們也想過用圖案的方式來表達。」科學家說,或者以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的「吶喊」作為警告圖示。

另外一派科學家則認為,應該讓安克羅被遺忘,但如何保證它被遺忘,科學家說,「我們得持續教導下一代,記得要遺忘。」即使安克羅能成功儲存芬蘭的核廢料,但這也只是全球核廢料的一小部分,更遑論這個計劃本身存有許多不確定性,「不確定條件下的決定」科學家說,關於核廢料的處理,就是一個這樣的決策。

記錄片的最後,導演讓隧道的影像,伴隨法國詩人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 的詩句:「我是一只搖籃,有隻手輕輕的搖著,在這地窖之中。靜默吧。」雖然人類期待黑暗的睡眠能包圍核廢料,讓它們在地底沉寂,但未知的風險卻壟罩在四周。

「這是一部科幻預言記錄片,也是導演寫給後代的一封遺書。」影評人林木材表示,對導演來說,核能不是政治問題,而是「邏輯問題」,「當我們製造出一個東西,卻無法收拾善後時,這個東西就不該被製造出來。」

目前瑞典與芬蘭是全世界唯二開始建造永久核廢料儲存廠的國家,美國雖然也在境內沙漠地區建了一個儲存廠,但卻面臨污染地下水以及當地原住民反彈等問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地下儲存廠的工法、相關政策都很複雜,因此最快也得2020年才能啟用,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卻還打算以中期的乾式儲存來應急,而不是正視核廢料的問題來思考長期處理方案,讓人相當憂心。

台灣已經使用核能發電30年,但是民眾對於相關知識和訊息卻了解的很少,崔愫欣感嘆,彷彿有一道屏障,阻止民眾去了解核電議題。導致核電的相關討論難以提升到公共議題的層次,而僅停留在「無知的」政治鬥爭的狀態。為了讓更多人能認識核能議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舉辦了影像座談,邀請民眾觀賞「核你到永遠」,並共同討論相關的內容,活動詳情可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反核行動季」(http://2011nonuke.org/movie/) 網站查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