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美國牛肉風暴再次席捲台灣,是否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美國牛肉引發政府單位與專家學者相互攻防,15日立委尤美女舉行美國牛健康風險公聽會,邀請行政部門與專家學者針對萊克多巴胺的風險問題提出意見。公聽會上,多數學者直言,萊克多巴胺對人體無益,卻有不明風險,且國際對其的疑慮也未消除,是否開放還需要多加考慮。

對於美國牛肉恐放寬進口標準因此引發各界爭議,農委會防檢局局長許天來強調,萊克多巴胺屬於飼料添加物,全世界有26個國家合法使用,在使用上也沒有發生食用後出現不適的案例。

目前美國在經過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後,訂定了每公斤1毫克的殘留量,康照洲表示,其實衛生署早在2007年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草擬的ADI每日攝取容許量後,依照台灣人飲食習慣定下台灣的萊克多巴胺ADI值,分別是牛、豬肉殘留容許量為10ppb、腎臟和肝臟則分別為9040ppb,不過目前CACADI值還遭到歐盟國家與中國的大力反對,因此草案尚未通過。

食品衛生管理局局長康照洲強調,「台灣擬定的標準草案比美國更嚴格,但如果國人有疑慮,衛生署也不排除加嚴標準。」另外康照洲也強調,台灣長期抽檢肉品的結果都顯示,肉品萊克多巴胺殘留量平均為3ppb,而這幾次大賣場抽檢出的殘留量也都不足3ppb。如果生產過程不得不使用,那麼站在維護國人健康的立場上,衛生署就會根據科學定下殘留標準量。

對於衛生署和農委會不斷強調將依照國際標準來制訂符合國內環境的殘留容許量,周晉澄表示,CAC目前並未定下標準,因此政府不斷強調有參考國際標準的說法其實有問題。周晉澄也強調,農委會指出萊克多巴胺使用十年來並未出現動物死亡或生病的案例,更沒有民眾出現異狀的問題,「但這樣的說法值得再查證,畢竟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曾經指控販賣萊克多巴胺的公司隱瞞其對動物產生的不良影響的資訊,也因為FDA的警告,該公司最後才會在萊克多巴胺產品上頭加註警語。」

另外周晉澄也指出,由於歐美國家與亞洲地區的飲食習慣不同,亞洲地區食用內臟比例較高,而且報告顯示肺臟的殘留率偏高,但CAC並未考慮到肺臟的殘留問題。因此拿CAC做為參考標準其實並不足夠。

而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也認為,雖然台灣屬於WTO會員國,而CAC在食品安全上的規定則是WTO所認可的規範,因此台灣勢必要遵守CAC的標準。不過WTO法典也明載,在該品項仍有安全疑慮時,會員國也可以根據其他地區的管制方式進營防疫規定,「換句話說,台灣若要維持目前全面禁止萊克多巴胺,完全不會違反WTO的規定。」因此沒有訂出殘留容許量的標準來改變目前零風險的現況。

加上美國雖然曾對萊克多巴胺進行人體實驗,但是實驗對象僅有6人,其中一人還因為身體不適而退出實驗,更不用說這些實驗者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因此這項實驗根本無法看出萊克多巴胺對於敏感族群的影響。詹長權直言,歐盟在人體實驗的標準上要求有60人才算有代表性,因此是否該等到美國完成有可信度的實驗後,再來討論是否開放進口。「且有新的資訊時,風險評估就應該重新檢討,而歐盟與中國對於萊克多巴胺都已經有了更新的研究資料,台灣政府不應該只拿美國的東西來佐證。」

「過去大家以為吃肥肉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畜牧業者在肉品中添加瘦肉精,改變蛋白質使用率,讓瘦肉比例增加。」周晉澄表示,但結果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而追求更多瘦肉,反而食用恐造成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和呼吸急促的萊克多巴胺。「這些症狀若發生在高血壓的患者身上,可能就會導致昏厥或中風。」

周晉澄強調,萊克多巴胺只是讓畜牧業者能以較高價格出售肉品,對消費者而言卻帶有許多未知風險。詹長權也表示,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口感並不會變嫩,而品像上顏色則會偏淡,對消費來說毫無益處,雖然政府不斷強調會依科學證據來下判斷,但除了科學證據,政府也應該說清楚「誰受益、誰受害」。

不僅專家學者對於萊克多巴胺的風險有疑慮,民間團體也對於政府打算開放進口感到憂心,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平軒直言,由於台灣是WTO會員國,一旦對美國開放萊克多巴胺牛肉,勢必也對其他國家開放,如此一來將會全面衝擊台灣畜牧業。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倪貴榮也認為,目前台灣是全面禁止使用,一旦開放進口,但台灣畜牧業者卻不能用,這部分問題政府恐怕得說清楚。

在科學證據尚不明確,風險評估也缺乏討論的現狀下,多數學者並不贊成開放進口,周晉澄也強調,相較於美國畜牧業以殘忍方式對待動物,台灣的畜產環境相對優良,根本沒有必要進口這些在不良生長環境下添加人為化學物質的肉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