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057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去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扈治安接受台電委託進行蘭嶼生態調查,發現核廢料貯存場外人工核種銫137與鈷60的數值有異常變化,讓外界質疑蘭嶼核廢料貯存場是否有輻射外洩的問題。對此台電解釋是因為貯存場正在進行30年來第一次的「檢整重裝」作業,因此才有外露的問題,台電也強調,研究報告雖然發現數值出現異常狀況,但仍遠低於管制標準。

暫存變久置  蘭嶼核廢桶鏽蝕

蘭嶼的核廢料貯存場為何需要檢整重裝,原因在於一開始貯存場只是作為「海洋處置前」的臨時集中存放點,所以這些裝有低放射輻射廢棄物的鐵桶,使用年限也不過15年,分別存放靠近海邊的23條壕溝中。

1983年,也就是核廢料開始遷入蘭嶼的隔一年,倫敦投海公約要求各國暫停將核廢料桶棄置於海洋中,因此原本打算把蘭嶼當作暫時存放點,擇期投入海中的核廢桶,在蘭嶼一放就放了近30年。高溫高濕高鹽度的氣候,讓核廢料桶鏽蝕甚至破裂。

1996年載滿核廢料桶的船打算駛入蘭嶼龍門港,卻遭到當地達悟族人激烈反抗,船未靠岸便返回台灣本島。也因為蘭嶼貯存場已接近飽和,因此從1996年之後,核廢料桶數量不再增加。同一年,原能會也要求台電必須規劃貯存場內的檢整作業。1998年台電提出檢整計畫書,經原能會審核通過後開始進行發包。

為了進行檢整工作,台電在貯存場內興建了「廢棄物桶取出單元」、「檢整重裝處理中心」以及「廢棄物桶檢整後之暫存鋼構廠房」。而後續承包檢整工作的永樂公司,根據合約要求另興建了兩大兩小的「遮蔽物」,用來取出23條壕溝內的核廢料桶。

取出  

取出作業非密閉  核廢粉塵隨風散

根據曾經在貯存場工作過的蘭嶼居民表示,「遮蔽物」是一個大型可移動的構造,天花板上配有天車,進行核廢料桶取出作業時,遮蔽物會移動到壕溝上方,移開壕溝上的蓋子,並取出核廢料桶。不過早期的「取出單元」並沒有配有天車,因此需要先用吊車打開蓋子,再將取出單元移到壕溝上方,進行取出作業。「開蓋到取出單元移過來,大概需要30分鐘以上的時間,而這段時間核廢料桶都暴露在空氣中毫無遮蔽。」

由於取出工作並非在完全密閉的狀態下進行,因此輻射物質飄散至廠外的可能性也跟著增加。

「壕溝裡的桶子有些都已破損,現場工作人員會就桶子狀況進行分類。」檢整的核廢料桶共分四類:第一類屬完整桶,可直接回貯至貯存溝;第二類是「除鏽補漆桶」,經過除鏽、補漆後回貯至貯存溝。第三類則是「輕微破損桶」,以12桶為一組,置入鍍鋅鋼板製成的「3×4重裝容器」後回貯壕溝。最後第四類為「嚴重破損桶」,必須先將廢棄物桶破碎後,再混以固化劑予以重新固化裝於55加侖鍍鋅鋼桶。

(4)  

需要重新補漆和打碎後固化的桶子會先載往處理中心,永樂公司表示,不論是補漆或是破碎固化,都由全自動處理,工人不會直接接觸桶子,只有固化完成後,兩名身著防輻衣的工人需將桶子邊緣擦拭乾淨。而固化處理後,原本一桶的核廢料可能變成兩桶或三桶。根據台電本身的統計顯示,去年11月結束檢整工作後,第四類的核廢料桶從原本的2124桶增加為4441桶。

(2)  

工安標準前後不一  工人健康難把關

檢整重裝的過程,對於廠內工作的人員,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挑戰。整個取出作業由一組6個工作人員進行,另外加上拍照紀錄與輻射防護人員,共有8名工人在現場作業,永樂公司主任黃光如表示,檢整作業高峰期,大約有60多名蘭嶼居民在核廢料場工作。

「工人在核廢料桶取出壕溝前,要協助將桶子掛上掛勾。如果是狀況不好的桶子,則需要兩名工人將環抱繩套上桶子後再吊掛上去。」黃光如說,進行取出作業時,壕溝內的工人必須穿著防輻衣,而壕溝外的工人只需戴著口罩和手套,「防輻衣主要的功能是防止粉塵沾到身上,至於輻射劑量問題,工人都帶有監測儀器,一旦超過300微西弗就得趕緊離開壕溝。」

(1)  

2  

不過檢整重裝完畢,準備將核廢桶回儲時,壕溝內工作的工人卻不需要再穿上防輻衣,對此台電與永樂公司都異口同聲的表示,回儲的時候桶子已經整理完畢,沒有粉塵問題,因此不用穿防輻衣。至於是否有輻射影響工人健康的疑慮,黃光如強調,核廢料桶內的輻射物質以鈷60為主,鈷60的半衰期大約5年,放了近30年的核廢料桶,輻射值已經降低許多。

但原子能委員會表示,當年存放至蘭嶼的核廢料,輻射值上限為200毫西弗(1毫西弗相當於1千微西弗),即使經過67次的半衰期,輻射數值仍然很高,黃光如也承認,核廢桶外圍測得的輻射劑量最高仍有12千微西弗。

工人在毫無防護的狀況下進行回儲工作,恐怕短時間內輻射劑量便會達到300微西弗的標準。雖然只要超過300微西弗,工人就得離開壕溝,但隔天仍可回到壕溝工作,只有連續一星期超過標準,才會被要求更換工作內容。雖然台電或永樂公司不斷強調輻射劑量在標準值內,但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Sutej Hugu直言,這個標準是核電相關部門自己定下的標準,並沒有什麼醫療專業的根據。換句話說,這些輻射劑量是否影響工人健康,沒有人能保證。

常態性檢整  增加外洩風險

去年11月,檢整工作結束,台電核後端營運處蘭嶼貯存場經理池國泰表示,之後台電也將進行局部檢整,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將之前率先檢整完成的核廢料桶進行第二次檢查。而這次檢整中並未加強防護的第一類與第二類核廢料桶,在未來幾年可能面臨鏽蝕或破裂的危機。每一次的開蓋檢整,也將增加輻射物質飄散與工人遭受輻射影響的風險。

雖然表面上外露的輻射物質遠低於標準,但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張武修曾經質疑,現行法律規定的輻射值標準,是每人每年暴露量需低於1毫西弗,但沒人知道,這幾年來蘭嶼地區人工核種數值的異常標高,是否會造成人體輻射暴露量超標。不論是居住在蘭嶼當地的居民,或是曾在核廢料場工作過的工人,都面臨了輻射的風險,今年2月20日蘭嶼達悟族舉辦了第四次「220驅逐惡靈」反核廢料運動,不只要求台電立即將早已租約到期的核廢料遷出,更應該針對全島居民進行全身健康檢查,保障當地人的生命安全。只是面對這樣最基本的訴求,台電仍然置若罔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