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動物保護法」立法超過10年,但動物保護相關業務卻始終成效不彰。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吳宗憲指出,「民眾對於動保政策雖然支持,但在實際行動上卻出現落差,原因就在於行政資源沒有給予協助」。為了監督政府行政效率、促進政府投入資源,民間團體共同組成「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期待透過監督讓政府提昇效能。

前來聲援的民進黨立委鄭麗君表示,對待動物的態度,是一個進步社會的指標,「台灣民主化以後,我們爭取了許多與人相關的權利,但是在生命權與環境權等議提上,卻沒有給予同等的尊重。」鄭麗君說,對待生命的態度,正檢驗了台灣社會進步的程度。

不過由於動保相關的行政單位,長期以來缺乏公民監督和參與機制,因此民間團體對於動保業務的意見,往往難以讓行政單位聽見。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執行長何宗勳說,就連這次農委會升級農業部,其中動保業務卻只被放在「畜產及動物保護司」,而這樣的安排完全沒和民間團體溝通過。

資訊不公開與民眾參與不足,不只影響動物福利,也間接影響人類生活。以最近的肉品食品安全風險為例,台大動物醫院獸醫林雅哲直言,「問題就出在,民眾連選擇的能力都沒有。」如果以更符合動物福利的方式來管理經濟動物,並讓整個管理模式更開放、透明,同時加上充分的標示,民眾才有更瞭解經濟動物的風險性,且有足夠的資訊去做出選擇。

不過這些工作內容的調整,都需要行政資源更多的投入,而行政資源不足卻也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吳宗憲指出,在一份對於台南市民眾動保政策態度調查顯示,民眾大多支持「以認養代替購買」、「改善動物收容所」等政策,但實際上民眾在選擇飼養同伴動物時,卻然以購買為主要選項,「顯然動保政策上,民眾出現一種『口是心非』的狀況。」

至於認知與行動間為什麼出現落差,吳宗憲解釋,由於行政資源沒有介入,因此民眾即使支持以認養代替購買,卻不知到該怎麼做;而政府又以為,民眾支持這樣就夠了,結果造成這樣的落差。

另外在許多爭議性的政策,例如「流浪狗TNR」、「安樂死」等,民眾意見卻顯的兩極,結果雙方對彼此都有誤解,卻沒有一個溝通平台讓大家消弭爭議。「政府應該要想辦法讓大家坐下來談,但『坐下來談』本身就需要行政資源資助。」如果政府只擔任「執行者」的角色,對整體動保業務的落實,並沒有幫助。

加上動保業務分散在不同部門,且地方政府對於動保業務的認知不一,「有些地方有的業務,其他地方卻沒有。」吳宗憲說,若中央有個整合的部會,重新釐清並全盤規劃動保業務,才能改善現在這種零碎和缺乏共識的狀態。

吳宗憲表示,最重要的是,當動保業務的資源與人力不足,目前困境將無法改變,公權力也難以介入和落實,連帶也導致政府部門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滿意度低落、流動率高,而公部門也多只能以補助性政策,將落實工作轉嫁給民間團體,結果讓行程行政效率不彰陷入了惡性循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