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養好雞、吃好蛋,根據國外研究,良好的飼養環境可以讓雞隻健康成長,也讓生產出的蛋營養好吃。目前台灣共有14家業者嘗試放棄傳統格子籠飼育方式,以平飼或放牧等方式生產雞蛋,提供消費者不一樣的選擇。但是市售雞蛋產品標示不足,因此消費者無法透過外包裝瞭解一盒雞蛋是否來自友善動物的飼養空間,11日動保團體與農戶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農委會制訂「生產系統」標示的相關法規,讓這些雞蛋能夠做出市場區隔,也讓消費者有選購的依據。

由於格子籠飼養方式過於殘忍,雞隻終其一生被關在A4大小的空間內,翅膀無法伸展開來、腳也沒機會碰觸地面。因此歐盟也在今年1月禁止農戶使用格子籠方式飼養雞隻,同時必須在外包裝上明白標示生產系統。

雖然台灣並未強制禁止格子籠,不過許多農戶也開始走出人道飼養的第一步,不過這些農戶卻面臨法規曖昧不明的阻礙。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根據動社抽驗台灣3大賣場、3大超市,6件市售雞蛋的結果,發現其中8成5的雞蛋沒有標示生產系統,因此消費者無法從包裝上看出這些蛋是在怎樣的飼養環境中被產出。另外更有27件產品僅標示了「產地:台灣」,卻無法得知飼養場所在地,一旦發生問題,消費者將難以索賠。

而即使少數有標示生產系統的雞蛋,由於各個廠牌標示用語不一,因此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德製養產設備」究竟指的是怎樣的飼養環境,或是所謂的「6星級宿舍」又是怎樣的生活場所。加上琳瑯滿目的廣告字眼,例如「專家建議每天至少食用1至2顆」或是「飼料添加深海魚粉」等句子,只是讓消費者迷失在各種無法協助判斷的訊息中。

陳玉敏強調,目前在國外統一了生產系統的各種名稱,包括:平飼、放牧等,消費者只要透過外包裝,就能輕鬆選擇符合自己期待與想像的產品。由於台灣並未有相關的強制規定,因此動社也呼籲農委會應儘速立法,要求強制標示生產系統,一方面協助消費者做選擇,另一方面做出市場區隔,讓市場機制去淘汰或支持不同的生產方式。

不過對於動社的訴求,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科長林宗毅表示,歐盟進行相關研究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而台灣在這部份才剛剛起步,不過農委會也有積極輔導農戶轉型,不再使用格子籠,「只是若不使用格子籠,第一個就會遇到成本上升的問題。」至於是否加強包裝標示,林宗毅表示,目前99%以上的農戶都是使用格子籠,「即使標示市面上也多是使用格子籠的產品,是否進行加強標示,還得再思考更適當的時機點。」

而農委會食品加工科科長林子清則表示,商標相關主管機關其實是衛生署,而農委會目前推動「生產驗證管理」,其中有三項標章認證,包括產銷履歷、優良農產品和有機認證,而其中有機認證對於生產系統有著嚴格規定,包括不能籠飼等,因此農戶可以透過申請有機認證做出市場區隔。

農委會的回應讓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感到不滿,她直言主管機關輔導農戶轉型的時機,應該與農戶的數量無關,不能因為現在僅有1%農戶使用非籠飼就不積極動作。「有機認證和生產系統的標示也不相同,現在已有14加農戶願意投入嘗試不同的飼養方式,我們也只是希望可以透過讓產品可以有所區隔,透過市場機制去支持或淘汰產品,也讓其他正在觀望的農戶願意加入。」

從事雞隻物流工作的林謙利也表示,有機認證要求農戶必須自有「洗選機」,蛋是一台機器價值2百多萬,且一次清洗數量上萬顆,而一個普通擁有1萬隻雞農戶一天平均蛋量7千顆,怎麼可能自備機器,如果要送去給別人清洗,來回兩趟運輸成本6千元,馬上讓雞蛋的成本增加2元。

林謙利批評,農委會推廣有機,但是對於有機的想向卻都只來自國外經驗,「而國外的農戶都是70多公頃的大型農場,以完全農場方式自產自銷,相較之下規模遠比台灣農戶大。」在花蓮進行雞隻放養的吳國民也表示,由於他們只是小型生產,農場內僅有5百隻雞,希望透過加強標示生產系統的方式,協助產品在市場上有所區隔,也讓農戶的努力可以被看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