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_2960

圖片來源:鐘聖雄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3月27日文林苑拒遷戶王家傳出強拆危機,那一天我正好當兵休假,因為隔天收假,沒有辦法趕到現場。28日看到新聞,感覺整起事件是對人權的嚴重侵害。之後4月7日退伍,4月16日我就到了王家,一直住到現在。」剛剛在王家組合屋過完22歲生日的潘承佑,隻身北上留守王家,同時靠著打工賺取交通費往來在各個抗爭場合之間,聲援受體制壓迫的人們。日前王家現場聲援者與工人發生嚴重衝突,潘承佑飛身躍上啟動中的怪手,要求工人立即熄火停工,但看似激烈的手段底下,潘承佑卻希望在王家達成一個「非暴力抗爭」的可能。

投入都市更新議題的潘承佑,過去對人權議題一直感興趣。「國小四年級時,電視上正好再播放蘇建和案的新聞片段,他們的判決一直沒有執行,而我問母親發生了什麼事?她回答我,那三個人,可能是被冤枉的。」潘承佑說,那個印象一直留在他心底,也讓他對於廢死和人權相關議題開始留心。「在我的價值形成過程中,發生過很多衝擊,讓我企圖對於人的生命這塊進行探究和平衡。我認為人的生命在消亡的過程中,不論是自然或不自然的原因,都不應該是由外力介入。」

母親是陶藝家、父親是雕塑家,潘承佑則是希望可以從事與電影創作相關的工作,因此高中時念的是美工科,但因為學校著重的技術在繪畫方面,而潘承佑的興趣則是雕塑,因為在學科上無法獲得肯定,對於學校的專注力也逐漸轉移到社會議題上頭。「加上2009年那段時間,台灣許多社會議題逐漸發酵,我也開始把心力轉移到校外。」也因為轉投注在校外事務上,潘承佑並沒有完成高中的學業就離開學校。

「之後我在一間酒吧打工,老闆正好是地下樂團的成員,對社會議題有許多接觸,我也間接多知道一些不同的東西。」潘承佑說,結束酒吧的工作,他轉往議員服務處擔任美工,幫忙寫紅白帖上的毛筆字和輓聯,也看見許多不同的人進出議員服務處,並廣泛接觸了許多社會底層的人。

416日的凌晨兩點,潘承佑來到王家前,當時組合屋尚未搭建完成,兩個聲援者留守在帳棚內,潘承佑上前與他們攀談,之後便一路留守至今。「會到王家駐守,一方面是因為強拆事件發生的當天,我沒有辦法到場,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原本可以出面的事情在眼前崩壞,所以才讓我想留守在這裡。」

EDD_3298  

圖片來源:鐘聖雄

從人權議題到都市更新,潘承佑表示,人權包含相當廣泛的範疇,而都市更新導致原本有家的人流離失所,一樣也是人權遭到剝奪,「另外同意戶本身也在這個狀況下承受了一定程度的絕望。因為體制改變了原本社區的樣貌,甚至讓人的自由意志遭到扭曲,也許身在其中的人不自覺,但它卻對這些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影響,但體制造成這些影響後卻放任不管,因此我們並不是在這裡與同意戶做殺戮,而是反對體制的放任。」

「我希望在這裡實現一種『非暴力抗爭』的可能。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力去關心任何事,而即使我站在你的對立面,也不該被暴力對待。」潘承佑說,雖然當現場雙方關係越趨緊張後,衝突時難免出現暴力成分,「但我想這也是一種修練,讓我們調整自己的方式,而過程中我們也看見當我們調整後、不以辱罵工人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工人也會不再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對待我們。」

相較於過去參與廢死的活動,寫聲援信支持冤案平反,如今在王家現場潘承佑的角色以不只是單純的「第三人」,反而成為事件的「當事人」,「但我更能感同身受的理解暴力行為的發生,因為當無力感增強後,的確無法繼續和平理性的去面對事件的發生。」但即使面對暴力對待,潘承佑強調,他並不希望針對施暴者進行反擊,「因為那可能是去攻擊一個與我角色相當的人,但這個攻擊對於事件解決本身卻不會有助益。」

EDD_3491  

圖片來源:鐘聖雄

潘承佑也坦言,偶而在衝突發生的當下,面對挑釁與攻擊時,仍然會以辱罵方式反擊,「但事後我也相當後悔,因為不管是同意戶或其他人,都是體制下的受害者。」

對於王家現場近日發生的衝突事件,潘承佑以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注)來解釋現場的狀況,「現場的工人在工頭的指示下,只能努力『達程目標』,而且當背後的靠山讓工人合理化施暴行為,並且是在一定界限內不至於讓受暴者致死的前提下,工人的施暴行為也就更不受道德約束。」

「書本上面對的非暴力抗爭,多是針對政府或體制,但在王家現場,我們面對的卻是一般人。它會更加廣泛的讓你發覺,背後權力運作的存在,但你卻無法觸及。」潘承佑說,在王家的經驗讓他學到,「如何在這種狀況下保護自己,並且向更有效的打點進攻。而不只是單純的因為『非暴力』而讓自己在這裡被消耗。」

目前建商向部分聲援者提出告訴,潘承佑的家人也收到通知書,通知潘承佑需前往警局進行筆錄,「我媽感覺我怎麼把自己搞成這樣,不過我也向他們解釋,我並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也向他們分析我之後可能遭遇的問題。雖然非暴力抗爭不免讓自己受到傷害,但潘承佑強調,面對這些攻擊,他並不會以暴力回擊,「我並沒有做出任何直接傷害他人的事,我非常在意這一點,因此我也不會在這個現場,成為我不想成為的人。」

 

米爾格倫實驗: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相關連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7%88%BE%E6%A0%BC%E5%80%AB%E5%AF%A6%E9%A9%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