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最近一個月來,東海岸漁民接連誤捕大白鯊、巨口鯊等物種,其中甚至出現已經懷孕的大白鯊。由於目前台灣並沒有針對大白鯊等物種制訂保育規則,但牠們其實已被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列為附錄二、易危物種,因此環保團體21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漁業署趕緊比照鯨鯊保育,讓大白鯊不再因為誤闖漁網喪命,另外也要求漁業署和學者合作,進行台灣海域附近鯊魚研究,透過認識牠們,進一步避免互動上的衝突。

台灣海域附近鯊魚種類繁多,近10年來常常出現誤闖沿海箱網、定置漁網的罕見鯊魚。由於媒體報導和渲染,導致民眾認為這些鯊魚都是凶猛成性,喜好攻擊人類的動物,也因為這樣的形象,讓牠們成為遭獵捕的對象。但實際上,屬於食物鏈上層掠食者的鯊魚,由於繁殖不易,幼體必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成年並懷孕,而懷孕期長達2至3年,因此數量相對稀少,只要過渡捕撈,極可能造成物種消亡。

雖然在2008年率先成為亞洲第一個禁補鯨鯊的地方,但是對於其它同樣也有臨瀕危問題的大白鯊、姥鯊(象鮫)等,卻遲遲沒有納入禁補行列。因此雖然這些魚種並非漁民主要經濟來源,但一旦抓到誤闖定置漁網的鯊魚,漁民仍有可能不將鯊魚放回海中。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負責人林愛蓮表示,漁民只要加裝防鯊網,並且稍微改進,讓他也能防止小型鯊魚和海豚等魚類進入,就可以避免這些物種誤闖定置漁網,另外政府也應該鼓勵漁民通報,透過學者將誤補的鯊魚裝上發報器,標示流放後即能成為研究的對象,讓我們更瞭解這些魚類的活動路線和習性。

黑朝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也指出,由於台灣對於鄰近海域中的生物瞭解甚少,因此無知帶來無謂的恐懼。張泰迪強調,巨口鯊在第一次被發現至今,經通報捕獲的數量不過50多隻,光是在台灣就已發現4隻,可見台灣是個極佳研究位置,能夠瞭解巨口鯊的活動特性,但是台灣政府卻一直沒有投注經費在相關研究上頭。

另外雖然鯊魚偶而會出現攻擊行為,但大多是因為將人類誤認為獵物,張泰迪表示,有許多方式可以避免人類在鯊魚活動海域出現,但至少得先有相關研究,瞭解這些鯊魚究竟是來到這裡覓食、或是繁殖,又或者只是單純的路過,才能夠提出相關的安全規範,保障民眾不受傷害。

除了動保團體感慨行政機關沒有加快保育腳步,導致許多鯊魚枉死,台灣漁民誤補鯊魚的新聞也讓國外感到震驚,代表全球護鯊協調先鋒和澳洲反獵鯊割鰭聯盟的交大外文講師胡怡敏表示,國外網友準備網路上發起抵制台灣觀光的活動,並打算寫信給各行政單位,譴責這樣的行為,「他們認為大白鯊在許多地方,包括南非、澳洲和馬爾地夫等地都是受到保護的,一隻活的鯊魚帶來的觀光收益一年上看10多萬,但是在台灣卻是遭到補殺。」

對於動保團體呼籲將大白鯊、姥鯊巨口鯊等與鯨鯊一樣禁補並保育,漁業署簡任技正周清和表示,其實這些魚種並非漁民經濟來源,因此捕到的鯊魚大多是因為誤補並非故意,目前因為對於這些魚種的調查資料不足,因此會朝向與學者合作,進行研究並研議如何保育。

但對於漁業署的回應,出席記者會的立委田秋堇並不滿意,他強調明年華盛頓公約將會把大白鯊提高保育等級,台灣既然在鯨鯊保育上已經先行一步,為什麼不能先將大白鯊等列為禁補物種,獎勵農民通報,交由學者標示放流,做世界的典範,她也強調,這些魚類根本不涉及漁民經濟,並不會有太多阻力,加上已有鯨鯊保育經驗,大白鯊等比照辦理並不太難。不過漁業署仍強調,還得先瞭解漁民態度,並進行研究後再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