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經濟部主辦的「全國產業發展會」10日登場,除了討論如何推動產業創新加值,會中也將針對勞工政策、環境議題也將進行討論。由於擔心政府將為了經濟成長犧牲環境資源和勞工權益,因此勞工、環保團體也到場抗議,呼籲政府不該放寬相關規定,透過壓榨勞工與環境換取發展。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國內投資毛額近十年來成長有限,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除了在2010年有略微成長外,五年內的投資成長率幾乎呈現停滯狀態。這次產發會中,經濟部也彙整了民間企業與業者在投資上的憂鬱,包括土地取得方面沒有足夠的工業用地、商業用地難以取得。水資源調配上則出現不同產業分配比例的問題。另外企業視為投資阻礙的環評制度,民間業者也提出簡化流程、檢討審查機制等意見。

不過這樣的內容也讓民間團體痛批,根本是大開環境保護大門,重回犧牲環境資源拚經濟的老路。日前行政院訴願委員會駁回六輕4.7其擴建案環評結論,讓環保署要求六輕需「另將油漆塗料等五項非製程產生的揮發性污染物納入總排放量管制」的要求再生變數。而台中港則考慮投資4、5百億元設置石化專區,環保團體也憂心,一旦環評制度放寬,未來六輕擴建、石化專區等開發案將能輕易過關。

一早北上前來抗議的麥寮居民也直言,六輕在當地排放許多污染,對居民和農漁產業造成不良影響,加上當地人不知道六輕究竟排了什麼,也讓鄉親都十分害怕。「現在政府不是來幫我們瞭解污染狀況,反而是要讓企業可以繼續擴建,我們真的受不了!」

生態關懷者協會常務理事葉維輝則強調,國外研究都沒有顯示出環境保護將會阻礙經濟發展,反而強調環境保護對於企業帶來的長遠效益。「環境保護政策雖然短時間會造成企業的成本負擔,但實際上企業得因為這些管制而改善生產製程,在國際市場上反而更有競爭力。」

葉維輝指出,許多地方,例如歐盟對於生產的過程有相當嚴苛的標準,如果台灣政府放任企業以污染方式生產製造,這樣的產品根本無法打進國際市場,甚至在國際間也得不到好的品牌形象,對於企業反而是一種損失。他也強調,犧牲環境造成的外部成本,等於是由全部納稅人去吸收承擔,結果企業自己賺錢,但全民幫忙買單,「而且傷害環境造成的成本遠高於經濟發展帶來的GDP,如果把環境損失納入計算,就會發現那樣的發展模式根本沒有帶來經濟成長。」

而對於總統馬英九接受訪問時表示,現行環評制度觀乎開發案的存廢,而環評委員來自學術界,對於企業界的實際狀況無法了解,因此政府正在檢討環評制度。葉維輝也痛批,環評審查是依據環評法來執行,若要修改制度就得經過修法程序,而在修法未開始前,總統根本不應該先對外做出政策指導式的發言,而是應該在會議中聽取各方意見再進行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