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10日登場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邀請各界針對目前企業投資環境進行建議,而6場會前會中企業代表也提出許多想法,做為產發會上討論題綱。不過對於企業代表希望開放引進移工、放寬環評審查的建議,也引發環保團體與勞工代表不滿,直言這樣的會議根本不是針對「全國產業」,僅只有為了製造業和少數商業找出路。

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提出的報告中指出,企業對於投資用地、水資源取得等感到憂心,他指出目前台灣科學園區共有11處、加工出口區7處,而編定的工業區則有62處,現有工業用地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但由於用地取得必須橫跨不同部會權責,且分區使用上限制重重,因此如何成立專責單位,同時在國土規劃上以負面表列方式劃出不得開發區域,讓企業一目了然,成為當務之急。

至於用水方面,企業代表認為目前規定的用水順位首先是農業、民生,最後才是工業,而農業用水比例高達7成,也讓工業在取得水資源上出現困難。「但只要透過加強灌溉管理,就能減少農業用水,因此在用水比例上應該有調整的空間,使工業獲得滿足。」

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也指出,若想建構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來台,企業首先會問的就是「那邊可以投資」、「水從哪裡來」,陳寶郎直言,過去國光石化開發案,企業選定投資位址,卻面臨缺水、生態保育等問題,若要企業自行想辦法,將會增加企業負擔,「因此政府應該率先做好國土規劃,告訴大家那邊可以投資、那邊不行」。

除了土地汗水資源的取得問題,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辜成允也強調,乾淨、廉價的能源對企業也相當重要,因此他呼籲政府重視核能安全,並提高核能使用比例,讓企業能有乾淨能源。

另外一直為企業界視為發展阻礙的環評制度,也是這次討論的重點,企業代表認為環評委員應該轉為專業諮詢角色,至於開發案的准駁權則回歸行政機關決定。環評過程也應該透明化、有效率的進行,並界定環評審查的範疇,避免審查範圍無限上綱。

擔任地方環評委員的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吳瑞賢也同意環評審查廢除准駁權,「因為委員也沒有准駁的資格,既然如此就交給行政機關去做決議,有問題時也讓箭頭射向行政機關就好。」吳瑞賢也強調,其實環評委員大多是主席選定,而主席對於開發案的想法,相當程度左右了開發案過關與否。

至於企業缺乏人才方面,龔明鑫指出許多企業面臨缺工,因此政府可以思考提高移工使用比例、簡化申請程序,並且放寬技術移民的門檻,讓人才可以留在台灣。「同時調整彈性工時的規定,因應產業訂單的多寡。」辜成允也強調,適度的鬆綁移工政策和勞動法規,在產業轉型的過渡期上有其必要。

不過對於企業代表希望放寬環境與勞工相關規範,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召集人陳椒華表示,一個有創新能力的產業,絕對不會害怕環評,而且環評否決的比率僅僅只有2%,駁回機率相當小,企業根本不需要擔心。

陳椒華強調,目前台灣缺乏國土規劃,因此才會出現開發案區位選擇錯誤的問題,加上開發單位環評報告不夠確實,才導致審查延宕,「這完全是開發案本身有問題,與制度無關。」陳椒華也重申,民間團體反對無限度將農地轉為工業用地、並且要求污染排放必須有總量管制以約束企業。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則強調,企業不斷強調缺工,但是為什麼缺工卻不去探究,以護理人員為例,23萬領有執照的護理人員,僅有十幾萬從事相關工作,護理人員缺乏不是因為沒有人才,而是勞動環境太糟。「如果我們繼續使用減稅和壓低勞動條件的方式發展產業,那也不過是一種『血汗產業』罷了。」他強調政府現在應該加稅、加薪,讓內需擴大稱起內需市場,否則要降低薪資到蛇種程度,才能滿足企業對於「理想投資環境」的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