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九合一地方選舉,一開票民進黨便勢如破竹,最後結果民進黨六都拿下四都,加上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讓台北市變天,國民黨僅剩零星縣市還在掌握中。局勢一夜翻盤,讓人好奇一直到二○一六年,台灣的政治版圖將如何變動,而這幾年興起的政治第三勢力又將如何與之合縱連橫?

這次九合一選舉,最特殊的就屬台北地區。標榜獨立參選的柯文哲橫掃各區,連藍營鐵票文山區也倒戈。這股超越兩黨的新興勢力,是否會與這幾年崛起的第三勢力匯流?

對於今年選舉興起的柯文哲旋風,不論是剛有雛形的公民組合,或是今年也積極投入選舉的綠黨,兩邊都認為柯文哲為厭惡藍綠的選民找到一個出口,不過這樣的成功,卻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台北過去始終是軍公教族群最大、國民黨票數最穩固的區域,二十年的民主政治發展,讓許多地區漸漸走向以本土價值為主流,但台北市卻始終難以突破。柯文哲的勝選等於是「溫和的本土派攻克了國民黨鐵票區」。「加上柯文哲處理『轉型正義』的態度,不像我們這些滿身傷痕的人」公民組合理事林世煜說道。這個差異點在於,過去對於「轉型正義」的進程,總事先有真相再談和解,但追尋真相的過程難免得要找出加害者與受害者,這難保又是一場撕裂。「但柯文哲這種,不一定要追尋真相,就走向和解的路線,我不知道他的路線能否達成『和解』,但我願意給他一個機會。」

且過去一年風起雲湧的社會力,也因為柯文哲旋風有了延續。林世煜說「畢竟我們打算一六年才出來,中間如果沒有柯文哲,這股社會力有可能消散,一六年要凝聚這麼多能量有些困難。」

但柯文哲的當選,卻也存在著其他隱憂。「柯文哲的語彙與訴求除了吸收綠色選票外,也吸收了過去幾年內興起的年輕公民力量。但是,作為超越藍綠的力量,柯文哲的挑戰選後才真正開始。」公民組合理事長范雲說道。

她強調,民主政治畢竟必須是政黨政治,才有accountability(問責性),也才有未來性。「柯文哲順利當選後,在各種政策議題上,會選擇什麼樣的價值,以及,當『全民參與』產生衝突價值時,他將如何選擇,都會是挑戰。」

而綠黨召集人李根政則強調,「柯文哲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公民社會。」李根政分析,從整個選舉過程中,柯文哲對於樂生或是文萌樓等議題的回應態度,就可以發現他對於社會議題、公民社會完全脫節;這和從公民社會中長出來的第三勢力並不相同。

柯文哲的當選,突顯出台灣對於「無黨無派、選人不選黨」的極端渴求,但「政黨政治」就是需要有個政黨來標示著他們的核心價值,沒有黨派的人可以是多元包容,卻也可能是沒有價值。李根政質疑,「柯文哲雖然突破藍綠既有的疆界,但是不是能真的引導選民思考『政治要什麼』,我就不是很確定了。」

換句話說,以「超越藍綠」冒出頭的柯文哲,在路數上和第三勢力其實有著有很大的差異。不過雖然有著根本上的差異,但在「超越藍綠」的形象上,第三勢力和柯文哲卻有極高相近性,這個相近性,又是否將對第三勢力造成影響?

對此,李根政認為得從兩個層次思考,首先在選民部分,他以這次選舉為例,這次高雄地區陳菊推出十位曾在市府歷練過的年輕,安插到各區參選。由於空降了市長的人馬,反而導致傳統各區內的議員候選人選票遭到瓜分,讓老議員彼此兵戎相見廝殺慘烈,「在三民區,綠黨的候選人就對上了陳菊推薦的候選人。一方面選民不易區辨這兩個年輕人中間的差異,另一方面民進黨的候選人又有市長背書,因此在選舉中佔了上風。」

李根政說,形象上差異不大時,沒有資源的小黨光是要讓選民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度,更遑論買廣告、做看板。「所以選民根本很難知道,你到底是真的有在扎根經營地方,還是只是『在宣傳車上放島嶼天光』,卻根本沒參加過三一八。」

當民進黨已學會藉由使用公民社會的語言和動作吸引年輕選民,未來「民進黨加上柯文哲」的合作模式,塑造了更新的開放進步形象,將有可能吸納更多的自主選民,而這和第三勢力勢必會形成一種競合關係。

另一個層次則是對於第三勢力內部的影響。除了柯文哲當選之外,民進黨的大獲全勝,讓全台灣瞬間多出許多市政團隊的空缺亟需填補,為了填補這些空位,柯文哲與民進黨都有可能往公民社會尋求人才。

加上民進黨選後就得開始為二○一六佈局,排下立委候選人名單,在候選人爭取上,難免會與第三勢力有所重疊。

公民組合執行理事林峯正說,過去小黨參選總難以達陣,部分原因在於小黨推出的候選人相對較年輕,社會對他們的認識有限。「立委選舉畢竟是在選區內一對一對決,因此我們還是需要一些『一推出大家馬上知道他是誰』的人來參選,那這樣的人才,恐怕也是民進黨要爭取的人。」

尤其第三勢力對於一六年國會的期待是,兩大黨不過半,小黨成為關鍵第三方,而為了衝高當選機率,第三勢力勢必得至少推出十個區域立委候選人,以及其他不分區立委,這麼龐大的提名名單,可以想見選後即將出現一股搶人大作戰。而這股人才選拔,至少得要延續兩、三個月才能塵埃落定。

「萬一和民進黨爭取到相同的候選人,恐怕只能各憑本事了。要怎麼選擇,端看候選人對於政治的期望是什麼,畢竟在大黨裡面,還是會有很多限制。」林峯正說道。

至於民進黨與柯文哲的組合風靡全台,這樣一個新的組合,是否取代民眾對於第三勢力的需要?對此林世煜認為,這次選舉除了台北地區,民進黨在其他地方的選舉戰略和過去並無不同,加上這幾年社會議題中民進黨總是缺席,即使提拔年輕人進入黨部,但似乎只把年輕人當成擺飾,種種狀況都顯示民進黨在新舊政治力對撞的浪頭上,還沒做好準備。

范雲也認為,柯文哲現象其實反應出民進黨在短期內並沒有改變國會版圖的能力。而國民黨在國會長期過半,即使一六年民進黨執政,依舊無法掌控國會。因此台灣社會反而更需要一個價值清晰的第三勢力,才可能打破僵局。

而這次綠黨九位議員候選人當選兩位,或許正顯示了選民結構的轉變,「代表了捍衛家園、守護土地,真正從事草根經營是有票的。」李根政說道。

二○一四的選舉對於第三勢力是一次期中考,測試這些扎根能否將社會力轉為政治力,雖然小有斬獲,但在一六年真正的期終考來臨前,第三勢力已得開始暖身,為推出一手好牌做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