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環保署24日召開「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之影響」及「國光石化營運將比六輕石化營運致癌死亡人數多150%」二報告爭議案公開討論會。雖名為「公開討論會」,但環保署卻禁止民眾到場發言,且拒絕讓民團體推薦的醫界代表參與會議,引發民間團體不滿,會議前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質疑會議的適法性。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代表王佳真指出,環保署召開的會議,完全針對民間學者的研究,而非針對開發單位的報告進行討論。而且這個會議既不是「環評審查」也不是「專家會議」,會議的法定效力究竟為何?

不過對此環保署長沈世宏回應,這次的討論會是因為3月5日的座談會上有許多疑問,但在當下無法釐清,所以基於環保署職責所在,才會召開這次討論會。沈世宏強調,莊秉潔也要求國光石化應該一起參加討論會,而環保署也同意讓雙方提出自己研究的論點,以釐清方法論上的爭議。

不過荒野保護協會代表施佳良質疑,這樣的會議定位不清,結論到底有怎樣的效力,「環保署表示這次會議的結論與國光石化或六輕相關審查無關,那這個會議的用意究竟為何?」施佳良也質疑,當政府主動去檢驗民間學者的研究報告,是否代表國家界入了學術的言論自由?

對於這樣的質疑慮,沈世宏回應,這次的討論會是要針對健康風險評估的方法論,並非針對個案,討論會的結果將會與「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有關。他也強調會議並不會只有一次,如果無法討論出結果,將會繼續開下去。

另外公開討論會前夕,民間團體推薦了三位醫界學者,希望能夠進場發言,但是環保署卻認為這些醫界學者並非健康風險的專業人士,因此不同意讓他們與會發言。王佳真質疑,這個會議與會代表全由環保署說了算,不同於「專家會議」開放讓民間一起推薦專家參與討論,「環保署長這麼推崇專家會議,為什麼這次不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

而來自彰化的醫界聯盟代表楊擇民表示,雖然環保署有監測中部空氣品質,不過我們的空氣品質標準相較於國外卻是寬鬆許多。「紅色警戒的標準是PM2.5數字超過60µg/m3以上,而數字超過35µg/m3時,則是空氣品質不良,民眾需注意。但實際上在國外,超過35µg/m3已是警戒狀態。而歐美國家則是認為PM2.5的年平均值應該在10µg/m3以下。」

楊擇民強調,民眾暴露在空氣品質不良的環境下,對於老人、小孩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極大影響,容易造成猝死的狀況發生。楊擇民認為,政府不應該再開會去討論哪份報告才是對的,應該是儘速立法規範PM2.5的標準。

而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則建議環保署應該召開一次「真正的聽證會」,並在預備聽證上先確定應討論的議題,而正式的聽證會中再針對這些部分進行有效的討論,而不是召開一個妾身未明的討論會。不過對此建議,沈世宏僅表示本於主管機關的立場,環保署會考慮召開聽證會,但討論會仍按照既定行程召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