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0020.jpg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的飲食與自然環境間的關聯性越來越薄弱,一般人鮮少追問自己吃的東西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栽種。為了讓小朋友了解自己餐桌上的食物,宜蘭縣教育局推出「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計畫」,希望透過與宜蘭當地小農合作,推廣飲食教育。但計畫推行一年,卻面臨許多阻礙,也反映出現行營養午餐政策上的問題。

午餐結合在地生產 推廣兒童飲食教育

「20年前台灣還屬於農業社會,我們的長輩在土地上種吃自己要吃的東西,但這件事情對現代的小孩來說,卻相當遙遠。」宜蘭縣教育處長陳登欽表示,台灣的文化與農業生產有很深的關聯,飲食教育同時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環,更重要的是,透過了解食物的來源,去了解生產過程,體會什麼是「粒粒皆辛苦」,也是品格教育的一部分。

基於這樣的理念,宜蘭縣教育局去年向教育部申請了8百萬的補助,推出「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計畫」,打算以學校為基礎,實踐在地消費、支持社區農業,並且在學習栽培農產品或飼養牲畜過程中,讓小朋友了解生產過程、方法與環境的關係。

執行方式則是由各校自行提案,設計該校飲食教育的課程內容。另外邀請宜蘭縣小農聯盟擔任輔導團,輔導學校執行面的實作需求。而對小農聯盟來說,透過飲食教育推廣校園支持在地農業,則是他們期待達成的目標。

宜蘭大約有5萬名學生每天吃著學校供應的營養午餐,但是宜蘭卻只有3間廠商負責,小農聯盟成員阿寶指出,營養午餐的價格從29元至32元不等,這些錢並非全部用在食材採買上,還得扣除人事成本和其它成本,「用這麼低廉的價格購得的食材,根本不可能是在公平對待農民的貿易機制內取得。」

「宜蘭有廣大的耕地,但小朋友卻無法吃到鄰居阿公種的東西,小朋友不知道食物從哪裡來,但學校卻還在教我們『汗滴禾下土』。食物與土地的關係根本已經斷裂。」阿寶認為,校園午餐是飲食文化重塑與農村議題的出口,推動在地食材與營養午餐的結合,並透過與政府單位合作,在校園內推廣飲食教育,讓每個小孩影響他的家人,重新思考餐桌上的食物與環境的關係。

P6182922.JPG  營養午餐外包 餐桌主導權消失

但一年的推行過程,卻面臨許多實際阻礙。阿寶表示,一開始的構想是希望能由當地小農提供營養午餐的食材,不過礙於學校營養午餐多交由外包廠商負責,而外包廠商本身已有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加上小農屬少量生產,無法滿足廠商的大量需求,「原本廠商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拿到它要的大量食材,但若是與小農合作,可能得打3、5通電話才能湊齊貨量,這樣會增加廠商的工作時間和成本。」因此多數廠商並不願意與小農合作。

另一方面,學校一旦將營養午餐業務外包後,對於營養午餐的內容便失去主導權,無法要求廠商提供在地食材。因此在地食材與營養午餐結合的計畫,過去一年內根本無法推行。多數學校選擇教導小朋友栽種農產品或飼養牲畜作為飲食教育的方式。

計畫失敗也凸顯營養午餐外包的問題,阿寶表示,雖然我們是消費者,卻沒有辦法決定自己該吃什麼,也不知道吃的東西從何而來。外包政策讓消費者失去了餐桌上的主導權。

對於在地農產無法與營養午餐政策結合,陳登欽也坦言,營養午餐屬於社會福利的一環,透過大量採購和補助以壓低價格,讓經濟弱勢的小孩也能吃到好的食物。「從照顧弱勢的角度思考,30元的營養午餐都是一個負擔,如果要選擇較好的食材,勢必會衝擊這些家庭。」因此實際操作上必須小心謹慎。

學校、小農不同調 飲食教育難推動

回想一年來的合作經驗,阿寶表示,原本小農聯盟希望先和幾所小校合作,試試看校園如何支持農業生產,不過宜蘭縣政府的計畫來的突然,加上是由學校方面提案,身為輔導團的小農們,只能以「輔導員」身份參與。而學校與小農聯盟對於目標的想法有落差,也成為出現摩擦的原因。

更不用說學校對於飲食教育並不一定有概念,因此多數老師不知道該怎麼寫教案,阿寶說,有時候我得要幫忙寫教案,甚至得在現場操作一次讓老師了解。學校老師對於飲食教育增加負擔的埋怨也時有所聞。「在我輔導的其中一間學校裡,雖然校長很支持,但學校老師卻很反對,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多做其它工作,加上專案有執行壓力,因此老師多少有些反彈。」

從餐桌出發 培養環境意識

在地食材與營養午餐的結合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陳登欽表示,但就實際執行上,必須關照無力負擔較高成本的家庭,「因此我們還是先從教育面著手,至於消費行為改變,還得一步一步來。」

面對學校方面出現的責難,陳登欽坦然接受,「新的概念或計畫在執行時,難免會有許多雜音,但我們還是希望能持續推廣。」阿寶也認為,雖然第一年的嘗試出現許多問題,但畢竟踏出飲食教育的第一步。藉由教學現場,改變一般人對飲食的想法,從餐桌出發,關心整體生產環境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