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國際組織綠色和平日前公佈台灣農委會漁業署花上大筆預算補助遠洋漁船,卻沒有顧及目前海洋資源枯竭的事實,等於變相成為海洋殺手。25日綠色和平前往漁業署前抗議,要求漁業署公開預算、並承諾在年底的中西太平洋委員會上表態支持減少50%捕撈量和設立海洋保育區。對於綠色和平的訴求,漁業署表示,漁業署必須兼顧產業和保育,因此所有決策都需依憑科學證據。

根據綠色和平日前公佈的報告,漁業署從2002年至2010年,用在遠洋漁業上的預算高達110億,其中過半的經費用在補助遠洋漁業發展上,包括補貼油料等。但台灣遠洋漁船數量最多的中西太平洋,已經有3種鮪魚被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紅皮書」中,而其中的大目鮪,生物存量更只剩原本估計的17%。換句話說,持續支持遠洋漁船過度捕撈,將會導致這些鮪魚永遠消失。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表示,中西太平洋沿岸國家已經開始正視於業資源匱乏的問題,2007年起便實施漁撈天數計畫,2011年起,諾魯協議國更是以減少3成漁撈作業天數來管制漁獲。但反觀在中西太平洋中擁有30%遠洋漁船的台灣,卻連委員會的代表團都未納入保育團體成員。

且漁業署雖然從2005年起遵守中西太平洋委員會決議,減少了鮪漁船數量,但新建的漁船卻反而增加噸位,導致總漁船噸位實際上增加了2萬8千多噸。讓綠色和平質疑,種種政策其實只反映漁業署根本未重視海洋資源枯竭的問題。

不過對於綠色和平的陳述,漁業署遠洋漁業組則反駁,用在遠洋漁業的預算僅有59億,並不如綠色和平指出的110億,而其中差距的57億,其實是用在補助近海漁業的油料,並非用在鮪漁船。

而遠洋漁業組副組長林頂榮指出,台灣也從2005年開始就遵照中西太平洋的規定進行減船,目前鮪漁船的數量從當時的86艘減到目前只剩49艘,減幅高達40%。另外在捕撈量上也減少了30%。「綠色和平說我們新增的船增加噸位也不是事實,因為我們規定減一艘才能再新建,而綠色和平只計算新建的,卻沒有計算減少的部分。」

對於綠色和平不斷要求台灣支持關閉帶狀公海,林頂榮也表示,目前關閉了1、2號公海,但觀察發現,遠洋漁船其實只是轉往太平洋小島的經濟海域去捕魚,對於減少捕撈量根本沒有實質幫助。「所以關閉公海其實對保育並沒有效用,只是讓太平洋島國可以向轉往經濟海域上的漁船課稅。」

林頂榮也強調,關閉公海,中西太平洋委員會的存在必要性也消失,結果反而是回歸各島國各自規範漁業政策,對於海洋資源保育並沒有好處。「印尼和菲律賓的經濟海域才是幼魚生長的地方,如果要強調保育,其實反而應該要求這些國家加強保育措施才對。」

不過高于棻也反駁,因為該區符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多項生態與生物指標,因此設立保育區,對於生物多樣性保存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許多漁船在公海上進行非法行為,關閉公海也是為了防堵這些行為。高于棻也強調,漁業署總是反駁綠色和平提出的建議,那漁業署至少應該提出他們認為可行的積極作為,而不是只是單純的反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