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260338.JPG

【記者呂苡榕高雄報導】今年8月跨校組成的「學生權利評鑑小組」公佈一份各校學生權利調查報告,並舉辦多場座談,與學生對談學生權利問題,活動結束,看似恢復平靜的校園,卻已今非昔比。

「我們南部幾所大學的學生,因為學權議題常跨校串聯,希望將學權問題深入校園,有了發行刊物的想法,來作為集結和發聲的平台」南台灣跨校學生刊物「行南」主編、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三年級的李明容說,有了辦刊物的想法後,幾個在學權小組認識的夥伴如火如荼的進行準備工作,9月19日,「行南」雙月刊的創刊號成功發行。

這份由中山、成大、中正和高師大等南部學校聯合製作的刊物,取名「行南」,一方面是意指「知易行難」,提醒大家談論理想很容易,但是請落實為實際行動;另一方面則有「行動在南方」的涵義。李明容說,希望「行南」能站在南方這樣一個資源相對稀少的位置,去觀察一般人的生活,並透過書寫,凸顯他們的價值,同時讓彼此對話 。

學生刊物並不特別稀奇,但跨校系的刊物,就顯得突出。「以跨校為主,因為我們希望可以承接南部學校的運動網絡,另一方面透過刊物,將各校異議性社團連結起來,彼此互相打氣,因此以跨校方式來進行。」李明容說,除了一般的大學,他們也希望能把技職體系的學校納入,「我們不怕人多,越多元越好。」

「一開始辦刊物只是手段,想要有個串連的平台,只是後來刊物的主體逐漸成形,因此變成透過編採的過程中,討論各種議題。」以運動為出發點組成的「行南」,在組織架構也相當具有實驗性質。公關組成員、中山社會所學生蔡雅如說,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打算寫稿的人必須自己提出報稿單,包括議題內容、方向,以及需要的工作協助,之後再讓大家認領工作。而究竟要放什麼議題進去,則由成員一起開會討論。

「即使有些人覺得自己不會寫稿,我們也希望他能參與編採過程,透過這個過程去思考,並看見社會中不同的生活方式。」稿子完成後,也會經過成員共審,提出意見與觀點後,達到共識再出刊,「共審的另一作用在於,我們不希望寫出來的句子離一般民眾太遙遠,因此共審的過程,可以調整敘述的文句免於過度艱澀」。

蔡雅如說,每一次刊物製作,也是一種培訓,讓成員看見更多元的社會面向,希望未來我們的成員四散到社會中,待在一個有決策能力的位置時,不會只看見單一面向的社會狀態,忽略社會中其他族群。

《行南》成員有部分為原本的學權小組成員,每個人透過人際網絡發散,如今聚集約20名成員參與,編輯群包含中正、成大、高師、高大、中山的學生個人或社團。。其中李明容和蔡雅如,是在爭取中山大學社科院大樓增設女性淋浴間的運動中認識,而目前就讀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三年級的崔芳瑜,則是在中山大學侵犯學生權益的事件中認識了蔡雅如。第二期才加入的黃奕涵則是因為看到第一期刊物後相當有興趣,因此加入了「行南」。

另外成大的成員則以異議性社團零貳社為主,而社團學生也是蔡雅如等人的舊識。就這樣一群原本就關心社會議題,也具有運動性格的學生,組成了跨校刊物的編輯群。

至於議題的選擇上,「行南」則多以南部的社會議題為主,「其實本來主要是關注在學權問題上頭,不過因為成員各自關心的東西太廣泛,最後調整為每一期固定有教育議題,其他則由成員提出感興趣的東西。」李明容說,第二期的內容將會放在屏東後灣開發案和高雄公車司機勞動權益等議題上。

談起如何發掘議題,李明容笑著說,開始關心公車司機勞動權益,是因為某天回家搭公車時,看見司機很累的趴在方向盤上休息,一聊之下才知道,由於大高雄地區縣市合併,所以高雄市的公車必須服務到原本的高雄縣,但因為資方不願意增聘司機,導致原本的人力得超時加班,平均一天工作10幾個小時。公車司機作為服務業的一種,勞動條件與民眾安全息息相關,但一般人卻鮮少會關心這些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勞動狀況,因此「行南」決定深入探討這個議題。

而後灣的開發案,則是蔡雅如的學妹參加墾丁春天吶喊活動,湊巧住在後灣,才發現當地居然有一個開發案,「學妹知道以後相當生氣,我也鼓勵她把整件事情寫下來。」之後「行南」團隊也將前往當地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地方民眾對於後灣開發的想像。

由於並非學生社團,因此「行南」的經費靠成員自行募款,「大多是向老師拉贊助,有時受訪者在採訪結束後也會贊助我們。」李明容說,目前一份刊物成本大約7元,第一期發行了1千本,由於經費有限,許多採訪的交通費、電話費都由成員自行吸收。「為來募款更多後,也會撥出一部分支持行政支出。」

「我們相信,這種不合理的支配結構即使看似無所不在,但並非無法抵擋。只要更多人瞭解問題的癥結,協力改變,青年的世界也有翻新的可能。」創刊號的發刊詞這麼寫著。用實踐的熱情面對人群,跨校學生刊物「行南」,號召更多「青春的鮮血與腦」共同加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