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fin-tuna-massacre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第八屆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30日順利落幕,但今年的會議卻沒有為全球重要鮪魚棲地──中西太平洋帶來好消息。由於韓國與美國的杯葛,關閉袋狀公海成立海洋保育區的提案胎死腹中,而降低捕撈量的決議也未能闖關成功,而海洋生態殺手──人工集魚器也未能全面禁用,眼見原本2008年關閉的袋狀公海即將重新開啟,綠色和平2日前往農委會,要求主管機關應該負起永續海洋資源的責任,在國際會議中有更積極的作為,並定下更嚴格的保育方案。

由於大型遠洋漁船──圍網漁船多使用人工集魚器,漂浮在海面上的集魚器會將小型魚種關在裡面,吸引大型魚種前來覓食。但這種無差別的捕撈方式,將海龜、燕鷗等生物鏈中的物種全數一網打盡,嚴重影響生態,因此綠色和平也不斷呼籲應該全面禁用。只是這樣的提案始終未獲的國際共識,過渡捕撈的結果,也導致鮪魚數量持續下降。

目前中西太平洋中四種鮪魚,除了正鰹之外,其他大目鮪、黃鰭鮪和長鰭鮪皆已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不過國際保育手段比不上物種消失的速度,今年的WCPFC只決議要求在789月禁止使用人工集魚器,剩下月份卻沒有針對瀕危的鮪魚設定捕撈量限制,讓民間團體憂心,暫時禁用其實只是讓捕撈能量轉移到其他月份,對於實際保育並沒有多大效果。

今年以觀察員身份前往WCPFC的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表示,台灣作為WCPFC成員,在中西太平洋中擁有1600多艘漁船,但是在會議上態度卻顯的被動,「當許多太平洋島國都陸續提出對於海洋資源的政策和提案時,台灣官方若只是『遵從國際決議』,那就等於是『被決議』。」

雖然台灣從2004年就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之後陸續制訂「國家政策海洋綱領」、「海洋政策白皮書」等,其中「海洋政策白皮書」更要求修改漁業法,進行海洋棲地保護,讓台灣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漁業國家。不過高于棻痛批,雖然「海洋政策白皮書」要求農委會需限期在2008年底修改漁業法,但實際上一直到現在,漁業法並未因此修正,而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漁業國家,也只不過是一句空話。

為了促使主管機關在國際會議中能更加主動的進行提案,綠色和平將一具去年在太平洋發現的為法人工集魚器做為禮物送給農委會,希望農委會能正視海洋資源匱乏的困境。

對於綠色和平的抗議行動,漁業署副署長蔡日耀出面回應。他表示,只要是經過科學研究評估的養護方式,且國際一致通過,台灣就會遵從,同時將國際規範轉為國內法。蔡日耀也強調,台灣作為WCPFC成員,在會議中都有積極發言,並非如綠色和平所言態度被動。

「像今年決議要開放袋狀公海,但是我們34艘圍網漁船一樣不會進去捕魚。」蔡日耀強調,另外遠洋漁船都有隨船觀察員和衛星定位,一旦有違法情況發生,都會立即發現並重罰。對於民間團體要求政府更加積極,蔡日耀直言,「資源保育是目標,但是達到目標有很多手段,難道全部漁船都不去捕魚?」

 不過由於台灣遠洋漁業在中西太平洋擁有大量船隊,因此對於當地棲地保護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當記者問及漁業署是否除了遵從國際標準之外,還能在提高管制手段,以更嚴格方式限制捕撈量,蔡日耀僅表示,「我們也是要兼顧漁民生計。」

雖然漁業署認為,更加嚴格的捕撈限制將會影響漁民生計,但綠色和平反駁,遠洋漁業每年產值430億,一旦海洋資源枯竭,33萬漁民的生活也將面臨困境,更積極的永續漁業的作法,才是保障漁業資源和漁民生計的雙贏方案。

影片連結:打開魚罐頭的殘酷秘密 人工集魚器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