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慈濟內湖區大湖公園北側保護區變更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計劃案」 11日召開台北市都市審議委員會,停滯三年再度送進委員會,卻是在當地里民不知情的狀況下,讓近百位居民湧進會議是要求發言。也因為登記發言人數過多,主席林建元最後裁示,先讓委員聽完居民意見後,留待下次再進行討論。

1996年慈濟購買內湖區成功路五段一帶,原本打算規劃成兒童醫院,在居民反對下作罷,之後又改為國際志工大樓。但由於此案以4.6公頃做為開發面積,令人懷疑是否規避5公頃需環評的規定。加上當地屬於保護區且地處低漥,因此讓居民與民間團體感到憂心,未來這個擁有制洪效果的低漥地被填起來,不但影響生態,更導致當地淹水情況加劇。

原本在2007年暫停審查的案子,今年悄悄重新開啟審查,當地居民都不知道,慈濟的代表也未再前往當地溝通,讓居民感到氣憤。審查會議上近百名民眾因為待在旁聽室聽不到會議內容,因此要求換到更大的會議室。不過因為市政府已沒有更大的會議室,無法讓居民進入。

加上共有66名居民登記發言,林建元表示,人數過多恐怕讓會議無限延長,因此在委員共識下,決議這次會議先讓居民發言,之後再聽慈濟方面簡報,並由委員討論。不過先通過慈濟的簡報,要如何針對簡報內容提出疑問,主席並無說明。

當地居民說,這個地方的古地名叫做「十四分埤」,作家張曉峰表示,古早居民了解,當地就是一個埤塘,有蓄水防洪的功能。後來因為成功路開通關係,將湖泊填起,剩下現在的大湖,也因為當地排水系統問題,導致居民逢雨必淹。居民擔心慈濟的大樓,將會導致水路受阻,未來淹水更加嚴重。

加上附近有礦坑、位於山坡地,慈濟基地的西北與東側都是潛在順向坡,附近又有基隆斷層通過,屬於地質敏感區,台北市政府早已將其劃為保護區,讓不少學者與環保團體質疑,「保護區為什麼可以變更?」

不過在慈濟的簡報中指出,根據他們的調查,當地並沒有三級以上的坡地,也沒有「順向坡滑動」 的問題,至於基隆斷層,慈濟提出學者研究表示,「該斷層深入台北盆地後,延展情況不明」,且根據鑽探報告結果,當地並無斷層經過,因此沒有地質敏感問題。另外慈濟也承諾將會在當地設置三個滯洪池,改善當地排水路,並且只會維持原本的開發狀態。

只是慈濟委託進行調查的台大環工系教授,卻是一名有案在身的學者,而且順向坡滑動與否的問題,應該是交由「地質」專家來評估,而非「環工」。讓外界質疑這樣的報告可信度有多少。

另外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反駁,慈濟規劃的滯洪池也是水泥鋪面的滯洪池,怎麼比的上原本的埤塘,頂多只有緩衝大水的作用而已,他強調,「保護區才是最好的滯洪池!」。

由於慈濟購地時便得知當地屬於保護區,卻仍執意購買,並且不惜申請變更以進行開發。張曉風表示,參與會議前她曾致電台大第直系教授,詢問教授對於此案的看法,而該名教授對於慈濟開發案重起審查感到驚訝,他表示「保護區就是保護區,應該依照法規來辦理。」假如市政府或慈濟沒有舉出保護區可變更的正當理由,這個案子就不應該貿然過關。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楊重信也質疑,慈濟規劃的開發內容,大樓地板面積高達5萬4千平方公尺,換算成住家面積,等於是330戶的住戶規格。他強調,這麼大量體的開發,對於環境都會造成強大衝擊。加上慈濟在內湖區共購入16公頃的土地,目前的土地僅4.6公頃,未來是否有其他開發計畫,令人懷疑。

由於台北市政府從未針對保護區進行通盤檢討,因此廖本全建議,應該先暫緩此案,由台北市政府重新檢討現有保護區,並為保護區定下明確的條件。「通盤檢討後才能知道哪些地可以釋出,哪些地則必須劃為保護區。」在這之前,不該貿然讓保護區解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