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緬甸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訪一下當地華語學校的狀況。根據台灣做黑戶人口服務的團體表示,全世界有4千多萬華僑流落四方,其中6萬屬於沒錢沒身分的無戶籍國民,由於部份國家規定非國民不得置產,例如菲律賓,因此不少華橋希望能夠回到擁有合法身分的台灣。而緬甸華人,聽說需要三代以上居住在緬,才有可能拿到身分證,否則只是居留。

1950年左右,緬甸華語教育相當盛行,尤其緬南一帶,因為中國戰亂而逃到緬甸的文人,在這裡重新建立的學校,這次接待我們的明德文教會學校董事長陳春林說,許多西南聯大的人都留在當地辦教育,帶動整個華語教育的風氣。

但局是在1960年之後起了變化。1962年緬甸軍人發動不流血政變,推翻原本的聯幫黨吳努執政的文人政府。而1948年緬甸獨立後,工商業多掌握在英國人手中,其他印度人和華僑也掌握經濟優勢,隨著英國人的勢力逐漸退出緬甸,印度人控制過半的商業權,緬人在經濟地位的提升上比例仍不高。

軍政府上台後,以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實行排外政策,掃蕩經濟及文化領域中的外僑人士。藉著國有化措施,將原本掌握在外僑手中的商業權奪回。除了外資銀行收歸國有,緬甸政府更在一夕之間宣布大鈔做廢,導致許多外僑家中囤積的鈔票,一夕成為廢紙。

1965年中學校全部公有化,因此當時共29間華僑中學校也跟著消失,外語只剩英語一項,隔年私立小學也收歸公有。1967年中國正直文化大革命,而緬甸方面因為原本的華僑學校收歸公有,華僑只能以補習班行是繼續辦學,但補習班也受到文革左傾思想影響,學生配帶毛澤東徽章、高唱語錄歌,引發緬甸政府關切,認為是在緬甸境內宣揚共產主義,也造成華僑學生和緬甸當局的對立。

1967年緬甸宣布只有四種徽章可以配帶,換言之禁止了毛澤東的徽章,而同年6月緬北八莫鎮的學生不願摘下徽章因此與緬甸政府起了衝突,後開除了20多名學生。之後類似事件再度發生,更有學生靜坐以示抗議的行動。

靜坐學生遭逮捕後,緬甸政府發動的民族主義護衛隊(這是我自己亂叫的)則開始進攻華僑區,加上緬甸政府搭配間是華人社群的動向,當時的緬甸華人恐怕經歷了類似二二八和文化大革命混合的提心吊膽日子。6月28日緬甸進入戒嚴狀態,華語補習班只能選擇停課,許多華語教師也離開緬甸。7月31日解嚴,但被挑起的反華情緒,卻已經造成傷痕。

緬甸外僑中,印度人口遠高於華人,但卻出現排華情緒,或許是因為文革的左傾思想,正好給緬甸政府一個藉口,藉著挑起民族主義,讓群眾熱血澎湃一番,忘記政府在施政上讓人失望的地方,畢竟衝突是有他正面的功效,能夠達成對內的團結,只要我們先找到一個稻草人目標。不過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言就語閱讀,才能有更精準的評論。

總而言之因為排華事件影響,緬甸的華語教育從檯面上轉為檯面下。陳春林說,再他小的時候,大家都得偷偷上課,今天在某人家上課、明天換去另一個人,情勢相當嚴峻。

後來承襲一貫道的彌勒大道緬甸掌門人(可以說他是掌門人嗎?)劉炳宏以宣揚佛法的名義,設立了宗教性質的補習班,以讀經名義包裝華語教育,由於當時劉炳宏將教材教給僧侶會議審查,通過當時會議主席的同意,而在緬甸這麼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家裡,僧侶會議主席的批文,政府也不能不接受,因此開啟了華語教育與宗教結合的第三條路。

為了用宗教名義包裝,這些學校都有一個特別的名字,例如明德的學校曾叫做「五戒學校」,也就是佛教中的五戒。而學校旁邊,則有佛堂。而令人玩味的是,究竟是宗教包裝庇護了華語教育,又或者是華語教育協助宗教傳遞?以明德文教會體系的23間學校來說,雖然一開始是以華人為主要對象,但也有不少緬人前來就學,那麼彌勒大道也就能從教育的管道滲透進入緬人社會。只是緬甸社會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開放程度又有多少,還需要再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