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床,新聞裡面滿是傅崐萁帶著花蓮鄉新遠赴台北抗議的畫面,今天是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的審查日。

梅姬颱風過後,蘇花公路坍方,讓傅崐萁有藉口再度炒起這個沉寂一時的浩大工程。現在的蘇花改,比起當時的蘇花高算是精簡許多,一開始的蘇花高全長86公里,其中將近40公里是隧道,而蘇花改只作3個路段,隧道大約20公里,不過炸山挖洞,仍然是讓許多民間團體感到憂心。

看電視的時候,我媽那個50多歲的家庭主婦,一看到準備在三個地方挖山洞做隧道,馬上就說「這怎麼可能,那邊炸山應該會山崩吧,那邊的岩石都是一片一片的ㄝ~炸不好整片掉下來。」

平常我都覺得我媽很吵,這次居然講出點有道理的話,嚇了我一跳,有些學者的確提出當地頁岩地質可能會造成問題,至於會不會像我媽說的崩山,我就不知道了。不過如果連一個普通、沒有工程專業知識的人,都會感覺到怪怪的,或許所謂的專家,有義務為一般民眾做解答,消解一下大家的疑慮。

不過事實上,環評裡開發單位對於「地質」的調查確是相當的少,雖然他們說已經有40多處鑽探資料,加上一份20多年前舊北迴鐵路隧道開挖時的地質資料,他們認為以初步規劃而言,這些資訊已經足夠。

雖然委員對於地質也有相當多的意見,希望至少補件再審,但是主席不愧是見過世面的,三言兩語還翻出環評法規,認定開發單位提供的資料其實對「初步」設計來說的確已經足夠。

再加上主席的老師在旁邊幫忙敲邊鼓、唱雙簧,適時補一句「大家都說鐵路安全,鐵路也挖了很多隧道,那用當時鐵路挖隧道的地質資料應該是ok吧!~」

這事,就這麼定了。補件後經委員認可提交環評大會審查。

從2000年蘇花高環評過關、2008年遭退回,一直到蘇花替五項方案、蘇花改今年送入環保署。就這樣因為梅姬颱風橫掃蘇花公路,讓「不安全的路」成為花東地區缺乏發展的代罪羔羊,讓政治人物以「安全」為號召,建構一個奇怪的「發展」幻象。把所有的疑慮擺在一旁,誓死以工程專業對抗未知的自然與風險。

可花東到底為什麼想要一條路呢?

以前沒接觸過蘇花高議題,不過在這次爭議中,我聽到一個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訊息。一群關心花東的青年針對蘇花高議題進行深度訪調,他們發現多數的花東人不是在討論「路」,而是在討論「生活」,只是在某些操弄下,「路」和「好生活」就這樣輕易的掛上等號。

我想花東和離島,或許都面臨一個窘境,就是年輕人口大量外移,加上交通不方便,因此青年返鄉的次數變低,多數在外打拚有成的人,可能攜家帶眷的遷移至都會區,故鄉成為一個既遙遠又帶有夢幻的名詞,在農曆5天假期中偶爾回去的地方。

但是只要解決交通問題,人口就會回流了嗎?或者只是勞動力外移更加嚴重?

由於地方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遭到破壞,當地人才沒辦法在當地找到就業機會,必須靠著出外賺錢,然後幫家裡蓋房子。即使交通便利,當地的地方經濟然仍缺乏,照樣也沒有就業機會,或者只有出賣勞力的低階就業機會。

「把人帶進去」是花東繁榮的前提,但這樣的想法促成的或許是一種消費是個短暫經濟,隨著旅遊的淡旺季而波動。「把人留在這裡」才是以花東為主體的思維,從地方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經濟主體,再與其他地區發生關連。否則在體質不良的狀況下貿然和已開發都市產生依附關係,不可能發展出經濟主體的可能性吧。

聽說這星期五(5日)要開環評大會,讓這個14天(第次初審10/18,第二次則是11/1)審完的案子趕快通過。記得之前的環評委員說「環評已死」,我想它不但死了,還成了惡鬼,糾纏著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