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像是度假小屋的永久屋,材質卻不夠堅固

【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走進「禮納里」(Rinari),迎面而來的是一條筆直的「展望路」,路的右邊是瑪家部落,左邊則是好茶,再往內走,則是大社。2010年12月,好茶(魯凱)、大社(排灣)和瑪家(排灣)三個部落遷進屏東縣瑪家鄉瑪家農場這塊土地。在經過部落共同討論後,決議將它起名為「禮納里」,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目前當地共有483戶、近兩千人。

2007年屏東縣政府有意將這規劃為好茶部落的遷村地,當時縣政府與城鄉基金會合作執行,不過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導致不少部落因為原鄉被評定為「危險」區域,因此被迫面臨遷村問題。

這塊土地的規劃單位也從城鄉基金會改為太乙工程顧問公司,而房屋建築則由世界展望會與謝英俊建築事務所的團隊共同進行。當地居民表示,由於07年就已經規劃給好茶當中繼屋,而且建材都買好了,所以現在蓋的房子,其實都是用中繼屋的材料蓋的。

「也因為原本只是要當成中繼屋,所以建材很單薄,都是石灰板之類的材料,房子隔音非常差。」居民擔心,這樣的房子不知道能不能撐過颱風。

三個部落的施工狀況也各有差異,其中好茶的房屋結構屬於完成度最高的一群,相較之下大社的房子因為施工時程較短,因此許多部份都沒有做得很好。而且大社部落的公共空間,將部落一分為二,居住在後方房舍的部落老人抱怨,這樣的設計讓兩邊來往變得很麻煩。

除了房屋材質不甚滿意,由於當初趕著讓部落搬進去,因此整個禮納里在規劃建設上只著重在房社建造,其他公共設施僅暫時預留土地,而當地也沒有多餘的土地讓部落可以進行耕作,部落生計也是未來必須解決的問題。

好茶部落青年敏男說,以前在部落每到8月都有新年祭典、儀式,這些儀式往往持續一個月,由部落長老或頭目選定儀式地點,但是在禮納里,恐怕沒有這些空間讓他們使用。如何在新居住地維持傳統儀式,成為部落的新考驗。「加上這土地是縣政府的,因此在使用上他們可能會有一些意見。」無土地產權讓部落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

三個部落中,由於好茶部落在07年時就受到813水災重創,09年莫拉克更是將部落沖毀,三年下來,好茶部落待在廢棄的隘寮營區,不穩定的安置狀態讓他們內心很不安。部落青年說,光是搬進禮納里才幾個月,就可以看到老人家又重新有了笑容。雖然重建規劃在過程中有些粗糙,但對好茶來說,他們幾乎沒有其他選項。

相對於好茶的無路可退,大社與瑪家仍然還有山上部落可以回,因此面對禮納里,就有不同的態度。另一方面大社與瑪家仍可回到山上的耕地去種植作物,不過好茶只能選擇下山工作,或者在禮納里經營小商店。

整個禮納里公共空間的規劃,也反映了三個部落、兩種原住民族要在一起時面臨的矛盾。貫穿禮納里的主要道路──展望路本身的命名過程,就是為了避免過度偏重部落意象,反而造成三方隔閡,所以才選擇這樣一個中性的路名。

「因為整個重建過程都不是我們自己選擇要住那。」敏男表示,所以每個「永久屋」園區,並沒有考慮部落的狀況與條件,而是隨意混雜了各種部落與族群。但這些差異點,將會實際反映在對待公共議題的態度,因此恐怕也是未來部落彼此共同生活時最大的考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