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綜合報導】1994年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保障原住民之民族教育權,以發展原住民之民族教育文化」不過以屏東地區為例,即使現有26個原住民國小,原住民教育仍有許多問題,不論是師資或內容,都不能盡如族人之意,更不用說原住民教育無法讓部落家長有信心,導致不少家長選擇讓小孩就讀一般國小,以培養競爭力。

大仁科技大學原住民發展中心主任台邦‧沙撒勒表示,雖然已有原住民族教育法,不過因為法本身是虛的,沒有任何強制力,因此多數地方政府僅是「參考」,沒有「落實」。

「以屏東縣來說,本來55個村都有一個原住民小學,但現在只剩26個。」沙撒勒強調,不少學校因為人數太少而遭廢校,學生人數減少一部分是因為少子化;一部分卻是因為家長對於部落教育沒信心。

另外許多原住民學校,教職人員本身同為原住民的比例相當少,而現代教育體制的僵化,也限制了部落耆老進入教學現場的機會。「沒有資格,部落的人不能教自己的小孩。」

在既有的教育體制底下,原住民得通過重重門檻才有辦法在部落服務,加上現在儲備教師人數過多,要能通過甄選更是難上加難。沙撒勒表示,以這次屏東縣瑪家鄉長榮百合國小教師甄試為例,因為屏東本身超額教師人數過多,因此長榮百合在甄試時限定必須是「現職」教師才可參加,讓原住民擔任教師的機會更加減少。

除了原住民族擔任師資上有一定的門檻,部落族人對於部落學校的想像也各自不同,而這些想法也拉扯著一個學校的走向。屏東縣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表示,部落裡的文史工作者可能會期待學校成為傳承文化的場所,而對於小孩在學業成績上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其他家長卻會希望小孩能夠和其他平地學生一較高下。而這兩種想法的角力,將成為學校的壓力。

加上學校畢竟是公辦公營,需要家長形成志工團隊來補充體制內教育的不足,只是相較於都會區,偏鄉或部落學校的志工,明顯得少了許多。除了有家長配合,伍麗華強調,「還得有好的師資團隊,才能促成學校與家長間的合作。同時增加部落家長對學校的信心。」

伍麗華表示,由於原住民本身以有許多複雜問題,「因此教師或行政人員不是原住民時,很多問題實在使不上力。」另外以語言和課程設計來說,非原住民的教職人員,的確會遭遇一些困難。因此伍麗華期待,原住民學校裡應該有多數的原住民教師,才能撐起一個適當的教學現場。

而究竟怎樣的教育環境適合部落小孩?在部落服務多年的伍麗華說,泰武國小將在今年夏天舉辦「第三學期」的活動,趁著暑假期間帶領學生前往部落的舊分校進行營隊。塑造一個「全母語」的環境,同時邀請部落耆老來授課。

伍麗華說,透過假期教育,迫使小朋友在全母語環境裡學習和言說,因為部落小孩缺乏的是一個「環境」,讓他們能夠將「母語」真正當成「工具」,而非只是「學科」。不過這樣的活動卻無法立即反映出學習成果,也得由學校自己籌措經費,對一個原住民學校而言,又是另一個重擔。

對於即將設立的長榮百合小學,伍麗華強調,校長的確有他的專業素養,但是能否發展出讓部落族人滿意的學校特色,卻又是另一回事。沙撒勒也認為,未來部落和民間團體必須更積極的介入,參與各種委員會,適時表達部落對教育的想法,才能讓長榮百合更符合族人的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