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遠渡重洋來到台灣的外籍配偶姊妹們,夢想著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但潛藏在台灣社會內部的歧視,仍然是壓在姊妹們心中的一塊大石,阻礙她們的發展。曾以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的導演曾文珍,以外配姊妹在台打拚為主題,拍攝紀錄片《夢想美髮店》,期待透過紀錄片的呈現,讓更多人發現這群隱身在台灣各處努力生活的堅強女性。
3年前,曾文珍在報紙上看到雲林縣社會關懷協會舉辦的美容美髮課程相關報導,描述這群姊妹夢想在台灣開一間美容美髮店,有穩定收入後可以將孩子養大,備受感動的曾文珍,決定拍攝關於外配姐妹紀錄片,歷時2年,深入了解這些外配姊妹在生活、政策與教養子女上遭遇的困境。
曾文珍表示,即便目前相關政策已經改善許多,但台灣對於外配姊妹的歧視一直都存在,「我身邊的朋友曾告訴我,他們擔心以後新台灣之子數量過多,將會拉低台灣競爭力,聽到這些話讓我很難過,因為這些姊妹,不論在生活或就業上,都相當努力。」曾文珍說,她們的努力其實值得獲得更多尊敬,因此透過影片,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外配姊妹,並且在影片中加入一些「願景」,期待台灣未來能夠走向真正的多元自由。
影片以3名女性為主角,分別是來自越南的阮氏英書、大陸籍的小玫和印尼的麗娜,其中英書與麗娜都因為丈夫身亡而成了單親媽媽,現在獨自在台灣打拚,努力把孩子養大。
「小孩出生剛滿月,丈夫就去世了,當時小叔跑來跟我說,我沒有身分證,不能留在台灣。」英書說,本來自己想把小孩帶回越南養大,但婆家不同意,因此她選擇留在台灣。但一個單親媽媽獨立生活大不易,為了獲得一技之長,英書參與了美容美髮課程。
英書的母親過去也從事美容行業,父親則是木工,她的老家在越南的同塔省,是越南最多女性嫁來台灣的地方,老家的房子是一幢簡陋的茅草屋,沒有自來水,也沒有衛浴設備。雖然是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才遠嫁來台,但在結婚後,家庭成為她最大的責任。即使丈夫過世,她仍一肩扛起持家重任,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
由於婆家並沒有給予太多生活上的支援,英書必須在工作之餘,自己教導小孩的學業。「有時候聯絡簿上老師寫的東西我看不懂,也得請朋友或同事念給我聽。」英書說,教養上的挫折,曾讓她一度想回越南,畢竟在越南能讀能寫,有辦法與小孩和學校溝通,在台灣,卻有著語言上的重重阻礙,「但小孩已經習慣台灣的生活,不願意回越南,所以還是留下來。」
工作壓力、小孩教養等問題,讓曾文珍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就曾目睹好幾次親子間的衝突,她表示,由於英書等人是單親家庭,這些問題在他們身上更顯嚴重,而缺少親戚支持,也讓這些單親媽媽更顯孤立無援。雖然喜歡美容美髮的工作,但因為工作時間與薪資等問題,英書只能放棄,另外找了一份紙箱工廠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而從婆家對待外配姊妹態度,也能感受到深藏在社會中的歧視,曾文珍認為,因為台灣社會仍把外配姊妹視為來台撈錢、是婆家用錢買來的「商品」,因此當丈夫過世後,婆家不太給予支持,姊妹只能靠自己,但另一方面,婆家仍會限制外配姊妹去追尋自己的幸福,給予姊妹心理上許多壓力。
為了把孩子養大,外配姊妹省吃儉用,曾文珍說,拍攝期間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麗娜告訴她自己的財務規劃內容,「麗娜說她每天存100元給房東、35元給小孩當學費、35元給小孩辦保險…。」曾文珍說,當時我心裡想「天啊,100元我們在台北一杯咖啡就沒了」但麗娜每天想著錢該怎麼用、用在哪些地方,小心翼翼的規劃自己的生活。「從她們身上,我看他們如此認真生活的態度,其實是值得更多尊敬。」
雖然嫁來台灣好幾年,但英書仍未拿到身分證,因為財力證明這關始終無法打通,目前雖已拿到「準歸化」證明,但能否順利獲得身分證,還是未知數。由於沒有單一窗口為外配姊妹處理身分證等相關申請,結果外配姊妹只能跑遍各單位,努力補齊政府要求的各種文件。「加上語言的問題,許多時候承辦人員說的東西,她們不一定能了解,所以遇上問題,就得卡上好一陣。」
曾文珍表示,從政策面也可發現,台灣的人權其實是有選擇性的,這些沒有選票的外配姊妹的需求,根本沒有政治人物會看見,而媒體在報導與外配姊妹相關的議題時,也往往缺乏討論事件背後的成因。「因此我希望透過紀錄片,讓更多人理解這些姊妹的生活。我也期待或許十幾二十年後,台灣將會出現新台灣之子的政治人物,那時,台灣才真的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地方。」
試映會上,除了有英書與小玫到場感謝曾文珍說出他們心中想講的話,主辦單位公共電視也邀請許多外配姊妹一同觀賞,放映結束後,許多姊妹頻頻拭淚,對主角在台生活的辛苦感同身受。紀錄片《夢想美髮店》也將在9月13日晚間10點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首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