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一大早收到訊息,王家部分成員與建商簽下協議的事情上了媒體,匆匆點開新聞想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內容。王家部分成員表示,建商若來談,願意同意都更,但也有人表示,堅持原地重建。
腦袋突然一片空白,傳訊息問了問狀況,匆匆出門工作。
文林苑都更案強拆王家再過四天即將屆滿半年,中間建商也曾經斬釘截鐵的對外宣稱王家人已經簽下同意書,不過一直沒有看到白紙黑字的證據,但這一次卻是從王家成員口中聽見具體的回答。
面對這樣的消息,心裡其實是複雜的。對外界來說,「王家」或許是一個單一的形象,一個拒絕接受都市更新的住戶、一個房子被拆的受害者,或者是一個坐地喊價的釘子戶。但現實生活中的「王家」,其實是組成複雜的不同個體,有著各自的煩惱和心思,面對長達半年的抗爭,也各自承受著不同的壓力。
相對於同意互有拿到建商的租金補貼(雖然不多),王家人必須自掏腰包在外租屋或想辦法找地方暫住,長達半年的抗爭,讓許多人在精神和金錢上都到達極限。這個協議,其實也痛苦的反映出被持續凌遲的人們在選擇上有多貧乏,沒有更多的談判空間要求合理的解決方式。
前一陣子採訪華隆抗爭,面對苗栗縣政府替工會談妥打折後的賠償,工會內部不少成員並不滿意。抗爭百日那天,坐在帳棚底下與阿姨們聊天,一個阿姨直言,拿到的金額七折八扣,根本是被扒了一層皮,早已所剩無幾。但是當夜宿車站、徒步北上等陳情始終得不到主管機關回應,而資方數次談判也總是死皮賴臉的推說沒錢,工會內部少人也因為經濟壓力而無法繼續支撐。
那天採訪葉紫慶,他痛苦的說,對於那份妥協後的協議,簽了對不起大家,原本應該依勞基法要求的金額,如今卻是大縮水;不簽卻又擔心後果,資方和官方的態度,都讓人擔心是否抗爭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最後他只能硬著頭皮簽名,但即使事情暫時解決,卻也不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回頭來講王家的事,對王家來說,半年以來的抗爭,台北市政府從攬著王家人的肩頭說一定協助,到後期僅推給私權糾紛,除了要求建商好好溝通以外沒有更多作為,而真實面對日復一日無家可歸的,卻是王家成員和其他同意戶。
除了拿肉身去阻擋怪手以外,事情似乎沒有一個出口,就像電影投名狀裡圍困蘇州城那一幕,缺糧的兵沒辦法主動進攻,而圍城的拉鋸卻是不斷消弭著士氣。但與電影不同的是,蘇州城內的建商有的是資源和聲援者與王家耗,就如同華隆案裡的資方,也永遠比依靠薪水過日的工人來的有能力耗。
而官方的不介入,等於默許這種資源不對等的消耗戰,等著讓時間一長,讓抗爭的人先倒下、讓抗爭的人不得不出面談條件。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只是造成不幸的結構問題,卻在個案表面上獲得解決的狀況下遭到忽略,而應該背負責任的單位仍然躲在背後冷眼旁觀這一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