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上學期暑假前,台北市某公立國小驅趕學校附近地下道內棲身的遊民,引發該鄭姓遊民不滿,認為學校屬於教育場所,卻以污名化的方式認定遊民停留在地下道對於路人恐造成威脅,因此要求他離開,在人權教育上根本失敗。而該國小黃姓訓導主任則解釋,由於鄭姓遊民在地下道會出現大聲喧嘩的狀況,家長擔心小孩安全,因此要求學校處理,但多數時候僅是由導護志工在上下學時間協助注意小孩安全,並不會主動驅離遊民。
對於一般民眾和校方以擔憂安全為由進行驅趕,長期進行遊民服務的當代漂泊協會成員郭盈靖感嘆,社會對於遊民既存的刻板印象一時之間很難翻轉,但民間團體常與學校合作,進行遊民議題的相關活動,導正民眾視聽,若該國小有需要,協會也提供協助,讓校方與學生對遊民有更正確的認識。
鄭姓遊民表示,暑假前某一天,早上7點多學生上課時,員警與校方人員前來要求他離開,當時校方與員警的理由是「我待在那邊會阻礙到小朋友上課通行」。鄭姓遊民氣憤表示,自己坐著的地方加上隨身物品,佔據的空間不到地下道寬度的一半,怎麼可能妨礙交通順暢。「而且人行道屬於公共空間,每個人都有使用的權力,學校為什麼要驅趕遊民?」
對於驅趕遊民一事,校方黃姓訓導主任則解釋,因為學校不斷宣導小朋友要走地下道,因此上下課時間使用地下的學生人數極多。一般時候學校導護志工都會在地下道出入口協助小朋友上下學,對於遊民停留,導護志工大多也是在旁邊採取觀察態度。
「暑假前會請員警協助處理,是因為家長反應擔心小朋友的安全要求學校處理,而校方人員上前要求鄭姓遊民離開時,對方並不理會,只好請員警協助。」黃姓主任也直言,該遊民一直強調他也一樣享有人權,學校應該尊重,「但是我們也要保障小朋友的安全啊!」
不過實地走訪學校,雖然上下課時間有學生與家長使用地下道,但多數學生還是使用平面道路,而不少家長也表示沒有見過有遊民在地下道內停留。但仍有家長擔心遊民對學童安全造成威脅,家長翁小姐就直言,因為自己沒有每天接送,而且愛心媽媽和志工8點以後就會離開,如果遲到的小孩自己上學安全可能會有疑慮。郭太太也表示,「遊民在地下道很不好,如果發現就清掉就好囉。」
而擔任導護志工的楊阿姨則說,為了小朋友的安全,還是希望不要有遊民在地下道出沒,現在每天上課前校長也會巡邏地下道,檢查是否有異狀,以確保學生安全。楊阿姨也表示,若見到遊民停留,也會向附近派出所通報,請員警協助後續處理,幫忙帶遊民前往安置。
雖然校方認為有責任維護學生安全,但鄭姓遊民感嘆,學校作為教育場所,應該教導小朋友正確的人權觀念,和對待遊民的正常態度,但是卻使用「遊民帶有危險性」這樣的刻板印象,任為遊民的存在威脅小朋友安全,因此希望他離開,「漠視對人權的尊重,這樣的地方還有資格教育下一代嗎?」
而長期進行遊民協助的當代漂泊成員郭盈靖則表示,社會上驅趕遊民的狀況一直存在,從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為了將勞動力趕進工廠,因此開始逮捕遊蕩的人,甚至施以酷刑,也讓沒有固定工作的人開始被污名化。遊民和罪犯、精神有問題等名詞劃上等號,讓一般人對於遊民充滿不理性的恐懼。
郭盈靖強調,其實這些沒有固定居所的遊民,在外頭反而更害怕受到攻擊,但一般人卻會認為他們才具有攻擊性。「之前一間機構被當地里長和居民要求搬遷,理由也是擔心兩個街區以外的國小會有安全疑慮,但實際上機構在當地十多年,根本沒有發生任何攻擊事件。」
也因為必須持續和民眾溝通,才能消除這樣的污名,當代漂泊也和學校單位合作,舉辦遊民攝影展等活動,讓學校師生更瞭解遊民議題,郭盈靖強調,如果該校有需要,協會也能提供協助,「畢竟驅趕並非正確的處理方式,即使遊民不存在在這個地下道,也不等於遊民問題被解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