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休耕農地約20萬公頃,其中5萬公頃屬於連續休耕田地。長期休耕讓地力無法獲得使用,且出現鼠患、蟲害等問題,加上休耕補助過高,變相鼓勵農民休耕,也影響台灣糧食自給率。為了鼓勵農友復耕、同時讓有心務農的青年能夠承租農地,農委會推出「調整休耕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鼓勵農民轉做大豆、玉米、小麥等雜糧作物,並以契作方式保證收購,以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

根據農委會統計,1984年農委會推出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時,台灣的休耕農地面積大約僅有0.57萬公頃,去年為止休耕農地面積卻成長到20萬公頃。另外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則從超過55%下降到33.5%。農委會的休耕補助一年9萬,墊高了農地租金,也讓青年回鄉務農門檻提升,影響進入農業的人口數。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直言,20萬公頃休耕農地中有高達5萬公頃農地屬於連續休耕狀態,換句話說這些農地不但沒有提更任何就業機會,甚至沒有任何農業生產。而且20萬公頃的休耕補助一年花上1百億經費,「我們希望調整過去福利式的補助方法,讓農業成為有產業競爭力,且能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

為了活化休耕農地,並且鼓勵青年回農,農委會推出2013至2016「調整休耕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針對1994年至2003年為基期年的31萬公頃農地,提出多元利用方案。

而農委會提出的活化休耕計畫中,變更過去一年兩期的休耕補助,改以一年一期補助,另一期的補助費用則是改為「轉作補貼」,鼓勵農民轉作進口替代作物,例如:硬質玉米、小麥、青割玉米、釀酒高樑等作物。或者也可種植具備外銷潛力的的作物,例如:結球萵苣、毛豆等。另外農委會也針對有機作物進行認證初期的加強輔導,讓有心轉型的農民可以降低轉型期的風險。除此之外,農委會也鼓勵地方政府協助農民種植地方特產,發展各地特色。

農委會也強調,日前傳出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轉彎,其實只有針對「水稻」部分,農量署署長李蒼郎解釋,過去鼓勵休耕、轉作,是因為台灣水稻面積在供應上已經足夠,因此希望農民農轉作替代作物,但是實施小地主大佃農以後,9千多公頃復耕農地中,8成都以種植水稻為主,「和當初的政策目的不符,因此才會檢討這樣的方向。」除了種植水稻者不再續約,農委會也會輔導目前參與的農民轉作其他作物,而非水稻的大佃農們還是維持原有的補助。

而有心承租農地的農民,可以透過「農地銀行」的系統向地主承租土地,農委會也給予租用農地改善補貼和種植指定作物的補貼。至於65歲以上無力耕作的老農,農委會也推出「離農補貼」,只要願意將農地出租,每個月每公頃可領2千元補貼。

至於這次以進口替代作物、雜糧等作物為輔導對象,李蒼郎也解釋,在台灣進口飼料一年高達5百萬公噸,但是台灣自產僅有十多萬公噸,既然國內有需求,應該輔導農友耕種以減少進口。而農委會也邀請飼料公會代表參與,以契作方式承諾保證收購,降低農民風險。大豆方面農委會則與醬油廠商合作,解決後續產品加工的問題。

「我們也鼓勵地方種植特色產品,發展各自的農業。」李蒼郎說道。對於如何解決生產過渡和後續產銷問題,李蒼郎強調,中央也規定地方必須自行進行生產控制,不能讓生產過剩導致價格崩盤,一旦發生這樣的狀況,地方政府得要負擔30%產銷調節經費。

另外租地農民擔心的農保問題,農委會輔導處強調,這次農委會推出的方案中,也會在農地租賃契約中載明,只要是經由農會系統的「農地銀行」媒合的雙方,合約無須前往法院公證,承租方也能享有農保。

對於農委會調整過去福利式的休耕補助,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肯定,她強調「大方向值得鼓勵,不讓農地繼續荒廢絕對是好事。」

但她也指出執行面上仍有改進空間,包括由地方政府負擔30%產銷調節應費,「但是產銷是相當複雜的問題,本來就應該由中央政府負責,要求地方承擔風險,恐怕會讓有積極作為的人打退堂鼓。」

另外現在台灣的畜牧業中,養豬業者7成以上餵養飼料,但其實可以調整飼料內容,朝傳統畜牧餵養廚餘進行。「而且台灣氣候並不適合種植玉米,因此可以考慮改種地瓜等作物。」

除了活化休耕,蔡培慧也強調台灣農業仍面臨許多問題,包括老齡化嚴重,產銷合作系統。「農委會不能只有關注生產部分,更應該全面性的思考農業發展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