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2010年多起農地徵收事件,引發農民抗爭,也讓各界開始關注台灣農村、農業問題。其實台灣一直沒有專門的農業上位法令,以維持農業發展的完整性。李登輝時代提出的「農業基本法」經歷政黨輪替,始終沒能順利完成立法。這個會期,農業基本法草案再度送進立法院,16日上午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召委翁金珠召開「農業基本法草案」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對於台灣農業願景給予意見。
2010年的農民抗爭起因於農地徵收,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參加公聽會時表示,由於台灣優良農地多在區位良好的地段,因此常常面臨徵收命運。農田變更容易,追根究柢是因為農業主管機關沒有相對自主性,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由於農委會長期受到經濟部門壓榨,所有政策也被拉著走,因此無法有自主能力。
政府長期忽視農業,以農業餵養工業發展,並且壓低農產品價格以維持物價穩定,導致農村收入低,年輕人口外流嚴重。郭華仁表示,政府為了穩定物價卻犧牲了農民,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成本卻不斷上漲,導致農村無法靠農業養活自己。目前各年齡層務農人口都在下降,只有60歲以上務農人數上升,但十幾年後這些人無法繼續生產,台灣農業將面臨斷層。
另一方面政府也打開市場大門,讓各地便宜的農產品得以進口台灣。以台灣人逐漸喜愛的小麥為例,幾乎全部仰賴國外進口。大量進口的產品破壞了原有的市場,為了壓低價格農民只得大量生產,但是大量生產同時也使用了大量的化學肥料,導致地力消退。
郭華仁表示,台灣許多農地經過十幾年化肥的侵害,一旦沒有施與化肥,就不可能生產出東西,他認為台灣農業早已經是「加護病房式的農業」。也因為自由市場破壞國內生產機制,世界各地都有農民受不了自由貿易而起身抗爭的例子,例如在韓國有「農民之路」,而拉丁美洲也有農民反抗自由貿易。
由於自給率低,台灣糧食多仰賴進口,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指出,台灣大量仰賴遠端供應的糧食,但光是以貨輪運輸的石油成本就佔了近1/6。2007年台灣糧食自給率大約31%,這兩年然有提高,但卻是因為這兩年石油價格飆漲,才導致進口減少。2008年的物價波動,也是因為石油價格上揚導致物價跟著調漲。郭華仁與蔡培慧都表示,未來糧食價格波動與石油價格只會更加密切相關。
石油儲量減少、進口成本上升以及農地消失都讓自給率不足的台灣未來恐怕得付出更大代價,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在這個時間點上,農業基本法的立法應該是要讓台灣的農業經濟進入另一個典範,不只是增加糧食生產量;更要提升糧食的品質。
除了宣示保障農業生產之外,蔡培慧更提出五個立法的具體面向,她認為在生產面,政府除了免費提供農業研發技術給農民,同時必須加強農業教育,鼓勵年輕人回流農村。徐世榮也補充,要讓年輕人回流,得先確立農業生產的尊嚴與價值,同時讓農業生產有相等的收入,保障生活無虞。
另外則是增加農副產品製造,蔡培慧指出,台灣食品加工業幾乎凋零,但農產品的直接消費其實只占少量。多元的食品加工能夠帶動就業機會,也能豐富農業生產的總類。第三則是增加糧食儲備量與種類。蔡培慧指出,台灣只有針對稻米進行儲備,但是飼料稻米、小麥等作物卻都沒有,但這些產品占消費的大宗。一旦國際供應縮減,台灣將沒有能力自給自足。
除了生產之外,如何運輸、銷售也是目前許多小農的煩惱,蔡培慧表示台灣只有蔬菜的共同運銷做的比較完備,其他產品幾乎都沒有這樣的產銷網絡,如何讓小農的產品能夠方便進入市場販賣,也是政府應該著力的地方。最後則是政府必須教育消費者對於在地產品的尊重與價值。
目前政府對於農業多是消極的以補貼方式維持農家生活,郭華仁與蔡培慧都建議,應該以積極方式補貼,例如農民只要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生產,政府就給予一定補貼,有了這些基本補助,農民也不會因價格波動而影響收入。雖然相較於鄰近的日本,台灣對於農業的態度總是消極被動,但多數學者也期待,透過立法後,讓農業生產提升到有尊嚴的位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