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美容院幫忙客人洗頭的小妹、在繁忙街道飛車運送披薩的服務員,可能都是年紀輕輕的孩子,但他們不是外界眼中的草莓族,而是勇敢追尋人生目標的勞動者。為了讓各界正視青少年勞動權益與價值,台灣少年權與福利促進聯盟舉辦「青少年勞動群像攝影展」,透過影像,讓外界看見這群青少年努力勞動的身影。

曾經因為不愛念書而離開校園的阿寶,在職場中翻滾多年,發現技術與證照是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寶物,想通自己要的是什麼,阿寶重新回到校園。他說「現在知道為什麼要念書,所以回去」,面對外界認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就是「草莓族」,不耐操、抗壓性又低,阿寶說,年輕人一樣可以忍耐長時間又辛苦的工作,他要對大人高喊「不要再說我們是草莓族」 。

而高同學和丁同學都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小小年紀就得選擇半工半讀分擔家計。但兩個人都在職場上學會如何與人應對進退,獲得學校中無法教導的知識。丁同學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並非每個人都是不耐操、不耐磨。不要因為不了解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就任意給他們貼標籤。

比起上個世代,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更了解自己要什麼,懂得規劃自己的未來方向以及時間,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說,這是目前「80後」的特色,但不代表他們就是草莓族。但在整個社會認定「讀書才有前提」的氣氛下,這些提早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卻得背負「不愛念書」等污名。

除了污名問題,葉大華也指出,目前青少年勞動者很少受到政府機關的保障,而許多民間團體也將勞動者定位在大專院校畢業後的年輕人,因此這群提早就進入職場的青年勞動者,不論在勞動權益與工作保障方面都沒有獲得適度的支持。

葉大華表示,不同年齡層的勞動者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勞委會設立的就業服務站多以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中高齡失業者給予協助,但對於青年勞動者的支持卻相當少。

加上大學生畢業起薪越來越低,而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讓許多沒有擁有高學歷的青年勞動者在勞動市場中遭到排擠。葉大華表示,台灣升學制度、廣設大學讓高等教育變成普及教育,卻也把許多興趣不在念書的學生強迫留在學校,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而其他選擇進入職場的人,則是處在被社會貼標籤與缺乏保護網狀態。

2009年約有75萬名15至24歲的青年勞動者投入職場,不過因為這些青少年從事的職業多以低技術、或服務業為主,因此一旦遭遇經濟不景氣,這些青少年的工作權益首先受剝奪。

目前民間團體已推動修改「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在國高中時期就必須加入生涯規劃,學校同時也得為學生做好畢業後的就業輔導,對選擇進入職場的學生進行輔導。另一方面台少盟也積極推動勞委會在不同勞動者身上給予不同的培訓,顧及多元化的勞動力結構。

台少盟表示,這些青少年勞動者就像一個個小螺絲釘,在自己的崗位上推動整體社會的前進,他們或許不起眼,但也不可或缺,他們也需要更多的支持與照顧。「青年勞動群像攝影展」將於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都是藝術方塊展出至明年1月16日,活動相關訊息可上台少盟網站查詢(http://www.youthrights.or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oey 的頭像
    zooey

    過於孤獨的喧囂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