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4051400.JPG  【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1979年最後一戶人家從好茶部落舊址Kochapogan遷出,隨後部落在隘寮南溪旁落腳。新好茶擴建之後大約有127戶,戶籍人口4百多人,但常駐在部落的僅有1百多人。

同樣身為魯凱族好茶部落族人的大仁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主任台邦‧撒沙勒表示,原本山區的土地只要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去耕作,後來土地國有化之後,必須向政府登記,而且每戶都有土地所有權的上限,結果導致耕地面積不足,讓不少人得下山求生存。

當時正值台灣50年代的經濟逐漸成長,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大增,部落年輕人也下山找工作,遷村之後,距離平地更近,因此山區的人口外移問題更加嚴重。台邦‧撒沙勒說,「我是舊好茶的好茶國小最後一屆的畢業生,後來學校遷到新好茶,全盛時期學校有上百學生,但到了1990年左右,因為學生人數過少,好茶國小也廢校了。」

不少父母為了工作前往屏東,而小孩子則跟著父母在市區就讀,現代化生活的壓力、對貨幣的需求以及對現代教育的渴望,成為一股推力,將年輕一輩的部落族人推往城市。

對於政府總以各種理由要求原住民族遷移,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生物多樣性有密切關係,相較於漢人利用研究的方式來取得「通則型」的知識,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則是和地方有密切的關聯性,這些傳統知識和生活型態,保護了山林的原始面貌和生物多樣性,而漢人的通則知識用在山林裡,卻會造成嚴重破壞。但原住民族一旦離開地方,這些知識也無用武之地,甚至讓許多文化儀式僅剩下表面,缺乏內涵。

當現代化的生活嚴重影響原住民時,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中取得平衡,成為一個艱難的考驗。郭華仁表示,想要保持傳統生活並不容易,所以政府應該在感謝原住民保存山林完整性的前提下,補貼原住民族的經濟損失。

例如過去在「國土復育條例」中,曾經希望減少山林農耕面積,僅保留原住民自給耕地,而這部分的經濟損失由政府來補貼。不過這樣的法令終究沒有通過。原住民族仍持續因為各種外在干擾,例如開發、經濟活動或安全等理由,被迫離開與傳統知識結合的故鄉。

部落族人剛搬到新好茶時,政府僅提供公共設施建設,例如道路和學校,而剩下的房子必須由族人自行負擔,台邦‧撒沙勒說,當時一個人每個月的工資才幾百塊,為了蓋房子欠下3萬多的貸款,對家庭負擔相當大。為了償還貸款,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都卯足了勁賺錢。

好茶部落青年會會長江振明回憶,「一開始到新好茶,我們是住在一個大工寮,連房子都沒有,一家人就窩在幾坪大的空間,等著房子蓋好。」而為了還清貸款,甚至爆發童工事件,許多學齡的小孩沒有上課,反而是在製鞋工廠等地方一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賺取微薄的薪水。

1996年部落遇上賀伯颱風,內部出現遷村聲音,但也有人不想再四處飄泊、無法安定。同一時期新好茶附近預計規劃瑪家水庫,提供高雄、台南共 50 萬噸用水量。水庫將會淹沒新好茶,因此建水庫的消息也讓部落人心惶惶,對於遷村與否的爭議也越趨白熱化,最後在公民投票後,部落決定留在新好茶努力建設家園,遷村的爭執也暫告一段落。

隨著台灣推行社區總體營造,好茶部落也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準備推動部落的觀光產業,剛開始發展協會推行的相當順利,不少地方也曾到新好茶觀摩學習,但也因為發展順利,導致部落內部的紛爭,隨後也牽扯出帳務不清等問題,讓好茶部落社區發展協會被列為黑名單,一度無法申請案子。

一直到去年底部落遷進屏東縣瑪家鄉Rinari(禮納里)的永久屋,發展協會才開始動了起來。首先是申請了十多年一直沒有通過的修復舊好茶二級古蹟的專案終於通過文建會的核定,今年三月開始進行第一批工程,預計修復主要道路和16處重點建物,包括:祖靈柱、織布小屋,以及擁有8個窗戶的第一棟石板屋。

剛上任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杜冬振表示,4月4日社區發展協會與台大城鄉基金會合辦的「重返舊好茶尋根活動」,一方面也是希望讓部落年輕人看看自己的故鄉,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從何而來。

距離前次舉辦尋根之旅,已經過了16年,當年跟著父母上山的孩子,現在是帶著隊伍重返舊好茶的部落青年。「有時候傳統是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活下去的力量」 台邦‧撒沙勒表示,「遷移」是不得不面對的狀況,但重返舊部落,並非等於排拒現代化的生活,而是尋找部落深層的精神,來滋養著新居的文化意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