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因應政府組織改造,明年起環保署將升格為環境資源部,下轄森林及自然保育署、水利署和國家公園署等單位,企圖整合各種自然資源的保育工作。
只是看似進步的組織改造,卻可能潛藏更大的災難,民間團體1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光是一項水資源,各單位仍是各行其是,毫無橫向整合,未來恐怕變成同一條河段,卻同時進行好幾項工程。加上環資部不管核能輻射問題,一旦出事,不知由誰負責。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表示,過去政府欺騙蘭嶼居民要在當地蓋罐頭工廠,結果卻是把低放射性的輻射廢棄物放到當地,1995年的時候,這些廢棄物儲存桶內的液體直接抽出倒入海中,導致鄰近海域嚴重污染,居民更是相繼罹病。「結果當時台電和原能會不管,而環保署則是管不了。」
林長茂質疑,未來原能會將轉為三級機關,人力資源減少,權力下降,但環資部卻不管核能廢棄物等產生的「游離輻射」,只管電磁波等「非游離輻射」,一但發生蘭嶼類似事件,究竟誰要負責!
而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則表示,目前看來環資部只是東拼西揍,把相關單位拉進來,卻沒有思考怎樣做到「保育一條鞭」,以水資原來說,林務局、水利署等單位沒有獲得整合,「反而是大家都在包工程!未來恐怕一段流域不同單位包好幾個工程。」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也質疑,水利署未來將轉由環境資源部管理,其中還包括自來水公司,問題是環資部要如何解決這些營利事業的本位主義,將保育置於獲利之前。
另外方儉也指出,環資部這麼大一個部會,卻只有3、4個政務官,下面的署長都是事務官,事務官任命不受監督,且他們也毋須前往立法院進行報告或備詢,讓人質疑這些事務官能夠逃避監督,未來恐怕從「責任政治」走向「推諉政治」。另外方儉也質疑,下個會期,立法院將要審查明年度的各項預算,問題是將要併入環資部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經費到底該由哪個部會編列?
對於組織改造未徵詢民間意見,林仁惠表示,政府將相關機關整合在同一部會底下雖然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彼此之間沒有橫向連結,加上環保署正在修改環評法施行細則,其中包括以「開發面積」來界定是否需送環評、「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餘」的標準等。由於施行細則的修正不需經立院審查,「我們擔心未來環資部擴權後,環評制度卻越來越寬鬆,對台灣環境其實是更大災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