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9259647.JPG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我們用的是1980年,國立編譯館出版的台灣教材,一直到這幾年,高中部才換了新課本。」20出頭的罕麗姝,是台大中文系的學生,在這之前,她是緬甸眉苗當地其中一所華語學校的教師。談起緬甸當地的華語學校,設備簡陋、教科書老舊、缺乏師資培育幾乎是每間學校共通的狀況,但這樣的學校,卻是當地華人唯一能夠學習華語的管道。

1960年代前,緬甸的華語教育相當盛行,目前擔任緬甸曼德勒省五所華語學校之一的曼德勒明德學校董事長陳春林回憶,華人重教育,私人興學的風氣極盛,尤其在緬南地區,許多當年因中國動亂,離開家鄉來到緬甸的西南聯大教師,留在緬甸辦學。但是到了1965年,緬甸政府將29間華語中學全部收歸國有,隔年華人小學也全部公有化,華語教育只能轉往以補習班形式繼續經營。

1967發生的排華事件,對緬甸的華語教育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緬南地區,例如仰光等地,華語教育幾乎消失,陳春林說,「在我小時候,緬甸學校下課後,就得去上華語,那時查的嚴,所以我們都是幾個小孩擠在其中一人家中偷偷念華語,而且每天還得換到不同人家裡上課。而緬南地區因為是排華事件的暴風中心,一直到現在,3、40歲的中壯年華人,幾乎不會說華語。」

至於緬北因距離首都的排華事件中心較遠,讓華語教育有機會在風聲鶴唳的環境下,持續經營40年。其中以明德文教會劉炳宏、果敢地區武裝軍隊首領羅星漢和曼德勒孔教學校的吳中庸,對緬甸華語教育貢獻最大。

陳春林說,由於緬甸政府禁止私人辦學,加上排華事件讓華語教育成為禁忌,明德文教會的創辦人劉炳宏想出一個辦法,將華語教育與宗教信仰結合,以宗教來包裝華語教育,之後劉炳宏得到緬甸宗教領袖的批文,得以使用華文來教導佛經,突破緬甸政府對華語教育的種種限制。後來的華語學校,也多是仿效明德文教會的模式開辦。

由於華語學校僅是補習班性質,而非緬甸官方承認的正統教育,因此上課時間只能選在緬文學校8點上課前與下午3點下課後,一天4個小時的教學時間,而緬文學校放假時,華語學校才會有全天的課程。「所以暑假(3月至5月)期間,我們的學生特別多,緬文學校開學後,學生就少了一大半。」

「教材部分1950年代華語學校使用的是『建中版』和香港的『大公版』教材,之後改用台灣國立編譯館的教材。」陳春林說,由於緬甸政府禁止國外文化輸入,因此教材都是偷偷帶進一、兩套,在當地找印刷廠複印使用,內容老舊不說,地理課本上的地圖早已與現狀不符。

加上當地華語學校大多只收少許的學雜費,因此校舍、設備都相當簡陋,連續四年帶領志工前往緬甸開辦師資培訓班的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顏妙桂說,有些學校窗戶沒有玻璃,而少許的電腦設備,不是中毒就是無法使用,圖書室裡更沒有課外讀物,教學資源相當缺乏。

硬體設備不足,軟體方面一樣匱乏,罕麗姝說,華語學校畢業的學生,只要素質不錯且尚未找到工作,學校就會詢問留下來擔任教師的意願,因此她在高中畢業後,也曾擔任兩年的華語教師。但是華語學校並沒有師資培育課程,因此「過去老師怎麼教,我們現在就怎麼教。」

「當地人覺得,受過教育就可以當老師,但是我想當個好老師,卻不知道該怎麼做。」罕麗姝說,以前大家都在打罵教育的環境中長大,根本不知道還有其他教學方式,2008年參加了顏妙桂領軍的師資培育營,才發現有好多教育的專業內容,是他們從來不知道的。

如今罕麗姝來到台灣讀書,並加入顏妙桂的志工團回家鄉服務,而她的妹妹則是在當地華語學校擔任教師,她說,「每一年教完課都覺得很累,但參加師資培訓營就像在充電,支持我們繼續走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oey 的頭像
    zooey

    過於孤獨的喧囂

    zo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